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由“百里挑一”到四分之一 更多青年圓了大學夢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8日 0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本報北京3月7日電 (記者董洪亮)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規模持續增加,創新人才培養日趨活躍,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漸漸向好。2009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總規模達到2979萬人。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24%,也就是説,在18歲到22歲的青年人中,4個人即有1人讀大學。按照國際口徑,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的象牙塔。

  去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佈。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實現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目標,其中,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2020年毛入學率將達到40%,即10個適齡青年中有4個能夠讀大學;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數比2009年翻一番。

  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渴望,許多地方探索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高校招生模式改革。江蘇省今年試點高職院校免試註冊申請入學,據省教育廳副廳長楊湘寧介紹,試點範圍包括質量高的民辦高職院校和少量公辦高職學校。普通高中生只要有高中文憑,參加全國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如果沒有被普通高校錄取的考生都可以提出申請註冊入學。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取得畢業證書後,同時參加對口單招的考試報名,就可以提出申請註冊入學。

  目前全國有高等教育學歷的從業人數達到8200萬人,國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為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提供了強大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能上學,還要上好學。政府和高校以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為抓手,走內涵發展之路,著力提高大學辦學水平。

  近年來,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積極在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面進行嘗試。北京大學成立“元培學院”,清華大學建立數理基礎科學班,浙江大學成立“竺可楨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多樣化探索。

  中組部、教育部、財政部共同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先行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等領域,選擇了19所高校實施。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立高等工程學院、中法工程師學院,培養創新型人才。副校長鄭志明説,高等工程學院的本科畢業生中,約30%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繼續深造;國內在讀博士生中,90%以上在省部級以上科研實驗室成為重點或關鍵研究項目骨幹。

  國家鄭重承諾,不讓一個大學生因貧困而輟學。2010年,國家將助學金標準由年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2010年,國家獎助學金共獎勵資助全國高校學生499萬人次,國家財政共投入141億元。其中,獲得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達到113.84萬人,貸款金額114.89億元,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人數佔當年全部貸款人數的70.8%。

  2010年秋季學期,全國通過“綠色通道”辦理入學手續的新生為60.9萬人,佔家庭經濟困難新生的38.8%。

  許多地方、高校還將助學與就業結合起來。中國礦業大學以學費補償和貸款代償為載體,充分發揮特色優勢,積極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和部隊建功立業。5年來,學校本科生中共有19147人主動選擇到基層就業,佔同期畢業生人數的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