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促進就業 夯實民生之本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04日 04: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工人們在北京海林辦公樓生産車間緊張有序地工作。楊慧峰攝

合肥經開區人才市場的工作人員在向應聘者介紹招聘情況。 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攝

工人們正在江西省九江市一家汽車製造廠車間工作。
楊慧峰攝

  到“十一五”期末

  ●全國城鄉就業人員達到7.9億人左右

  ●全國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1億人

  ●全國農民工總數達到2.35億人

  ●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內

  2010年,山東臨沂在實施“百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中,完成職業技能培訓10萬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5.2萬人……

  這是“十一五”期間我國著力解決就業難題的一個縮影。5年裏,我國特別職業培訓計劃等培訓項目共培訓8600萬人次,讓更多的勞動者通過技能提高找到“飯碗”。

  “十二五”規劃建議強調,堅持科學發展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多位代表委員眼中,就業這個民生之本,隨著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勢頭不斷鞏固,就業政策更趨完善,將會越來越穩固。

  讓城鄉就業者有穩固的“飯碗”

  為超過10億人的勞動力找到穩定的“飯碗”,在任何時候、任何國家,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回顧過去的五年,國際金融危機是個繞不開的話題。受其影響,2009年初,有2500萬左右的農民工面臨就業壓力,加上當年710萬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可謂極其嚴峻。

  一項項更加積極、卓有成效的就業政策迅速出臺:針對農民工就業創業的“春風行動”、“特別職業培訓計劃”,增強農民工技能素質;“五緩四減三補貼”等措施,為企業減輕負擔400多億元,穩定大量就業崗位;人社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15個配套文件,拓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

  政策收到顯著成效:2009年全年新增就業超過11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沒有出現大的波動。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山東省臨沂市委書記張少軍代表表示,擴大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

  5年裏,我國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日漸完善,城鎮新增就業5700萬人以上;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500萬人,比“十五”時期增加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4.3%以內。

  “在各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在每年新增就業人口高達2000多萬的人口大國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委員感慨地説。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再次強調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實踐證明,只要黨和政府的就業政策得到落實,就業這個民生之本的基礎一定會越來越穩固。”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如是説。

  讓富餘勞動力成為持續的資源

  近年來,一到春節過後,“用工荒”使得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企業家心中格外“慌”,同時,高級技工緊缺的消息也頻頻在媒體上出現。

  “現在的‘民工荒’也不是‘荒’的問題,目前勞動力供大於求的狀況依然存在,出現了結構性‘用工難’。”吳江委員分析,由於人力資源結構不協調,導致我國就業結構性矛盾極為突出,出現大學生、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就業“三碰頭”的局面,給就業帶來很大壓力。

  找個飯碗不易,造個飯碗更難。一組數字説明這個壓力有多大:目前,我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總量達到峰值,約為10億人左右。人保部有關負責人分析,“十二五”期間,我國每年城鎮勞動力供給將達到2400萬人,而每年創造的就業崗位是900萬,年供求缺口將超過1000多萬,與之伴隨的是結構性矛盾突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匱乏等。

  此外,我國農村還有1億多富餘勞動力,每年需要轉移的有大約800萬—900萬人;2億多農民工當中還有很多工作崗位並不穩固。

  “做好這些重點人群的就業工作,形勢嚴峻、任務艱巨。要讓他們成為經濟發展的資源,而不是社會的負擔。”張少軍代表説。

  讓人才迸發無窮的活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委員分析, 未來5年,就業政策更需關注特殊就業群體的不同需求, 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三大群體的就業工作, 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 增加小微企業、服務業吸納就業的能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形成企業職工利益共享機制。

  讓人才迸發無窮的活力,要從追求就業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上邁進。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代表看來,“十二五”時期必須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向數量增長和質量提升並重轉變。一方面,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加快發展服務業、建設發達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等多種措施,努力增加新的就業機會與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職業培訓、強化勞動合同監督、為勞動者提供優質高效的就業服務等,使勞動者的就業質量得到提升,使我國儘早實現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轉變。

  “隨著非公有制經濟的不斷發展,相信非公有制經濟在解決就業上發揮的作用也將更大。”劉永好委員説。

  在吳江委員看來,“十二五”時期,促進就業要重點處理好三個關係:一是就業與人力資源開發的關係,把促進就業落腳到讓人力資源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先導性作用上來;二是就業總量增長與結構優化的關係,促進勞動力在産業間和區域間轉移,提高勞動力在第三産業和新興産業的比重;三是就業總量增長與質量改善的關係,不斷改善勞動者就業環境、提升勞動報酬,促進人才的全面發展。(本報記者 郭麗君 李金桀 李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