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嘔心瀝血奏華章 一顆丹心育新人——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小學教師王生英先進事跡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13: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0年教師節

    王生英同志是林州市橫水鎮卸甲平小學的一名普通的山村女教師。那裏山高坡陡,土薄石厚,山路崎嶇,交通不便。作為一名黨員教師,她三十年如一日,曆盡艱辛,默默奉獻,大力弘揚著黨員教師永恒的師德魅力。在教育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詮釋著自己對教師的深刻理解、深厚摯愛和無悔追求,是學習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楷模。中央開展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她更是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事事起&&作用。她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灑一腔熱血,育一代新人。

    一、讓山區的孩子都能上學是她多年的夙願

    1956年,她出生在卸甲平大隊的西平自然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和絕大多數的農民家庭一樣,生活十分清貧。幼時她又遭不幸,一場疾病使她患上了小兒麻痹症,落下殘疾。可生性好強的她,偏偏喜歡上了讀書,而在當時,上學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因為家家都是糠菜半年糧。村裏的許多孩子因為家境貧寒上不起學,一些家庭根本就不讓孩子上學,更何況她是一個女娃,還有殘疾。她的爹娘疼愛她,也比較開通,積極支持她上學。她深深體會到山區的孩子上學是多麼的不易呀!於是她暗地時立下志向,刻苦學習,長大當一名教師,讓村裏的孩子都能上學,都上得起學。在父母艱難的支撐下,她以頑強的毅力,勤奮刻苦,讀完了高中,並在當年終於實現了自己多年的願望。這時候她突然萌發了一個想法,她要做一棵“傲岩爭春”的青松,紮根在這貧瘠的山區,為山區的孩子、為山區的教育事業奉獻她的青春和熱血。

    二、山路崎嶇,擋不住她獻身教育的腳步

    她生活的卸甲平村共有4個自然村,村與村之間不是大山相隔,就是隔河而望。她教學的第一站是東平自然村。從家到學校,中間隔著一條大河,需要走半個小時的路程。因為她身體殘疾,腿腳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每到雨季,山陡路滑,河水暴漲,架在河上的木橋常常被洪水淹沒、衝斷,往返學校只好從河壩上趟著沒膝深的河水過河,隨時都有摔倒的可能,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河水沖走。即便是身體健壯的青年人,從這兒過河都是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初任教師的那幾年,滿腦子想的都是教學工作,趟水過河從來沒有害怕過。經常渾身泥濘地趕到學校,再一身疲憊回到家裏。1978年6月,連綿大雨下個不停。為了保證孩子們的安全,她只好讓他們回到自己家裏。這時候的她,心裏沒有了著落,急得團團轉,只盼著老天爺趕快把雨停下來,可是雨依然不停地下著。顧不了許多了,為了不耽誤孩子們的學習,她拖著殘疾的腿,冒著不停的雨水,踏著泥濘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戶到每個學生家裏上課、輔導、批改作業。20多天裏,不管雨有多大、風有多急,她每天堅持跑遍全村,決不落下一個孩子。因路滑摔倒過多少次,她已經記不清了。鄉親們每當看到她這個樣子,感動得説不出話來,心疼地拉住她的手一股勁地掉眼淚。每當這時候,她常常想起她的老師送給她的兩句贈言:學春蠶吐盡銀絲織春景,做人梯獻出碧血育人才,心裏便增添了無窮的力量。

    為了鍾愛的教育事業,三十年的教學生活,她二十年以校為家,從來沒有誤過學生一節課。初任老師的頭幾年,她都是在涉河中度過的。為了給程度差的學生補課,她常常以校為家,以學生家為校,默默地奉獻著一切。多少個夜晚給學生補課回來,在山間小道上跋涉,道路漆黑,沒有燈火,經常被摔得鼻青臉腫。但這些沒有動搖她的決心,長時間的摸爬滾打,她競能在崎嶇的山道行走自如了。

    三、“有付出,有犧牲,才能換來山區面貌的改變”

    這是她對三十年來教學生涯的理解。1986年,她自願到最偏僻、最艱苦的桃園學校任教。為了改善學校條件,她找來丈夫利用學生放學回家的時間,壘好土墩,修整了不平的地面,為孩子們上課解除了後顧之憂。接著又自己花錢,和丈夫修補好教室。丈夫的支持讓她感到莫大的幸福的鼓舞,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每天起早貪黑地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經常吃住在學校。長時間的勞累和營養不良,使她身體變得消瘦、虛弱,常常暈倒在課堂上。她這種忘我的工作,無私的奉獻精神,感動著學生也感染著無數的村民。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共産黨員的誓言,把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現了出來,用一顆丹心育一代新人。

    四、再苦不能苦孩子,以家為校十余載

    1993年,一場暴雨衝垮了她們賴以學習、生活的的教室,學校坍塌成一片廢墟。她和學生們望著那一片瓦礫,傷心地哭了。洪水不僅僅沖走了她們的教室,而且沖走了她們的期望和理想。當時由於山村經濟十分困難,學校重建拿不出錢來。怎麼辦?讓孩子們到哪去上學?村裏再也找不出一間能容下幾十個學生的房屋。到外村學校去借讀?不行!外村學校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而且去外村上學要途經兩條狼路,野狼經常在那裏出沒,過去曾有過小孩被狼吃掉的事情,非常危險。她便和丈夫商量,決定把孩子們領到家裏去上課。家裏的房子雖然不寬敞,也很破舊,但總比在野外上課強多了。愛人聽了她的話,二話不説,便回家收拾屋子去了。從此,她們家裏間、外間,還有門口臺階便成了三個班學生的教室。

    孩子們在這樣擁擠的環境裏上課,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點的教室。這在當時談何容易呀!1989年因為愛人生病欠了人家一大筆債,而她當時每月只有70元的工資,怎麼辦?夫妻倆橫下一條心,把家裏可賣的大豆、玉米、穀子、小麥全拉出去賣了,蓋房的錢還是不夠。於是她們又到東姚鄉李家廠村付銀順家賒磚瓦。好話説了一籮筐,才談妥了磚瓦的事。為了解決木材問題,她們把家裏的大小樹木全刨出來,又到幾十里外的安陽縣馬家鄉橫嶺村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檁條。在建房的日日夜夜裏,她和愛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磚、和泥,不知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終於建成了和孩子們日夜盼望的家庭學校。為了學生們的安全,愛人又想盡辦法,給樓梯走廊焊上了欄杆。從此,鄉親們沒有了後顧之憂,孩子們有了寬敞的教室。而她和丈夫,因為建房過度勞纍纍倒了。

    在以家為校的日子裏,為了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她們一家人節衣縮食,除了償還欠下的外債,省下的錢不是給學生購買錄音機、磁帶,就是給他們添置學習用品。學生們的衣服臟了她給洗;學生們冷了,她給添加衣服、做棉門簾。孩子們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裏一樣,她就像他們的母親。山裏人都非常誠實,為了報恩,學生和鄉親們常常把家裏的米、面、油、雞蛋送到她家,她把他們的真情留下,把禮物一一退回,因為她辦學沒有任何所圖,圖得就是讓孩子們好好學習。

    在教學上,王生英老師對所教學科有較系統的理論基礎。教學堅持六認真、重點突破,難點突出,語言簡潔清楚,課堂氣氛生動活躍,教學能力強,教學方法靈活,形式多樣,在教育教學中積極進取,勇於開拓。同時注重素質教育,教學生把知識變為能力,把“寓教于樂”、“循環漸進”、“潛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學實踐中,教學效果良好。她還積極轉化問題學生,幫助他們改變學習態度,提高他們學習興趣,教給他們學習方法,督促他們改變不良習慣,學生成績有了很大提高。

    20年以校為家,10年以家為校,雖然普普通通、坎坎坷坷,但她選擇了教師這一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併為之默默奉獻,無怨無悔。回顧走過的三十年,她雖然沒有顯赫的功績,沒有令人羨慕的收入,然而能紮根山村,播種知識,實現她“站三尺講壇,想韆鞦偉業,教一班學子,拂兩袖清風”的夙願,而感到無限地滿足。回首逝去的三十年,數名學生升入了大學,數十名學生升入了高中,教學成績多年在全鄉名列前茅,數百名有知識、有文化的畢業生在改變著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成績雖然微不足道,卻是她擁有的最大財富。精彩的背後她付出了多少,吃了多少苦,不言而喻。她的這種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紮根鄉野,甘守清貧的精神不正是對科學發展觀最好的踐行嗎?

    五、高標準嚴要求,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中央開展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活動以來,五十多歲的她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堅持把學習貫徹始終,堅持先學一步,多學一點,頭腦時時處於保先狀態。認真學習了《科學發展觀重要論述摘編》等一系列有關論著和講話精神,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進一步樹立了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認識。認真記寫學習筆記,並結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實際,做到邊學邊思。在認真學習深刻思考後,撰寫了兩萬餘字的心得體會。考慮到卸甲平學校儘管校舍狀況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學生的課餘生活還很單調,於是她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出三千元錢,購買了學生喜愛的圖書,訂了《小學生學習報》等報刊,建成了圖書閱覽室,讓孩子們課餘時間有了汲取精神營養的場所,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

    王老師是紅旗渠的兒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時時刻刻鼓舞著她。她勇於面對山區的貧困、環境的險惡和身體的殘疾,頑強地實現著自己“培育名花香天下,造就棟樑建中華”的志向。她用她的親身經歷,三十年的奮鬥歷程,感人至深的敬業精神和無私無畏的教育情懷為全體教師樹立了學習的榜樣。他用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精神和優良作風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實到了實處。真可謂嘔心瀝血奏華章,一顆丹心育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