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于漪同志先進事跡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0日 12:5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題:2010年教師節

  于漪,1929年2月7日出生,196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8年被首批評為語文特級教師。自從1951年復旦大學教育係本科畢業分配到中學任教,她先後榮獲上海市中小學優秀校長、上海市優秀共産黨員、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教育督導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五講四美為人師表”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兩次被評為上海市教育戰線先進工作者、四次獲上海市勞動模範稱號、五次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稱號,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教師學研究會會長等。歷任第七、八、九屆市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副主任委員。

  五十九年的教育生涯,五十九年的艱苦探索,于漪沒有一天停止過對教育的探索,不斷從經驗與感悟走向理性與科學。她一直紮根在上海基礎教育的最前沿,牢記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身體力行,始終不渝,以高尚的師德修養、精湛的育人藝術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塑造了一位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的光輝的人民教師形象。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教學改革等成為“一面鮮明的旗幟”,在全國産生了重大影響,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育人是一代師表,教改是一面旗幟。”教育部原副部長、國家總督學柳斌同志對於漪老師的評價,概括了她平凡而又傑出的人生。

  一、高尚的師德風範,成為德育工作者的楷模

  教書育人,以人為本。于漪認為,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接班人和建設者,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德育工作來展開, 德智體美,以德為先,教師的責任不僅在授業,首先是“傳道”。59年的教育實踐始終貫穿了這一理念,通過幾十年來不懈努力,于漪成為語文教學改革的引領人。成為語文教育改革的典範。在她的教學生涯中開了近2000節公開課,凡是觀摩過於老師上課的學生和同行,無不為她的蘊德育于語文之中的教學藝術所吸引、所折服,“是一種優美的享受”。近五十堂公開課被媒體錄象、傳播,已作為教師教學研究和培訓的經典。

  于老師的語文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積極體現師生互動,使學生得到成功的體驗和喜悅。有些原先看到作文命題就會哭鼻子的同學,在於老師熱情鼓勵、循循善誘下轉變成寫作的“積極分子”;原先寫字七歪八斜的,寫出一手漂漂亮亮的書法,以後成為清華大學的高材生;甚至初中學生在聽了于老師的講課,深深為于老師的教學魅力所打動,不僅愛上了語文學習,還如癡如醉地寫出了上萬字的學生文藝節目劇本。有一位口吃的學生不僅表述困難,而且語文成績很差。經過於漪的悉心指導,不僅愛上了語文,而且成為了學校演講隊的主力。她班上先後來過4位口吃的學生,在於漪的幫助下,口吃的毛病改掉了,更重要的是樹立了學習的信心,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日後都成為國家建設事業的有用之才。當年有一位口吃最嚴重的學生日後成為中外合資公司的外貿代表。很多以後離開學校走上工作崗位並做出成績的學生,在回憶當年時都不約而同地肯定了于漪老師的寓德育于語文之中的教學方法給他們成人奠定的基礎。

  在繁忙的教學之餘,于漪老師還不斷總結探索教學實踐的經驗,發表的《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興趣感情求知欲》等幾十篇文章,對活躍語文教學,切實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二、立人為先,教會學生做人

  生命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結伴同行,這是于漪作為一名黨員教師的終身追求和崇高的人生境界。她的一生充滿了理想色彩,更充滿了使命意識。對於漪來説,教師既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人生理想,是一個需要以整個生命去擁抱的偉大事業。她始終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 澆花要澆根, 育人要育心。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培養信念,使學生成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于漪就開始實施德育滲透學科活動,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從當時4個班級的學生共372份抽樣問卷結果看,學科加強德育滲透的教學思想性明朗和比較明朗的佔86.5%。這個傳統一直保持到現在。同時,她還注重增強學生“做人”的意識,今日學生,明日人才。因此必須從今日做起,提高嚴格塑造自己的自覺性。學生一進校就向他們灌輸“做人”的意識,把“學知識”和“學做人”結合起來,加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在全體學生中開展“當代學生的形象”的系列教育,並千方百計把文字表達的內容內化為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自覺的行動。

  于漪對每個學生都滿腔熱情。1975年,她帶了全校一個最亂的年級,當時,“文革”尚未結束,受到社會不良影響,全年級11個班級,幾乎都是亂班,打架、偷竊、倒賣糧票,心理和行為偏差的現象很多,攪得全校52個班級無法上課。年級女老師幾乎都哭過,甚至有的學生竟然將男的體育老師的鼻梁骨打斷。派出所公安幹警幾乎天天來。于漪接手後,認為學生都是我們的孩子,相信他們會改變的。因此,她堅持説服教育,正面引導。向全年級同學宣講:一個沒有理想、沒有信念、沒有知識的人是無法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她每週堅持帶領學生學理論,學歷史,堅持講理想、講信念。發揮學生幹部的作用。並注意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培養課外興趣。告誡學生:“光明總會到來。現在抓緊學習,將來國家總需要建設人才。”經過於漪和年級組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年級面貌發生根本改變。1977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集體。其中有兩個班,竟然100%考上了大學,這即使在今天也是罕見的。

  數年前,上海市曾開展過“今天怎樣做教師”的大討論,同時舉行了“我心目中的老師”徵文活動,結果在“我心目中的好教師”這一欄目裏,“于漪”的名字出現次數是最多也是評價最高的。這充分説明了于漪老師鑄中華教師之魂的精神感召力。

  生命和使命結伴同行,讓于老師站在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高視點上。她認為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追求真善美,教師必須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因為今天的學生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更是後天的民族競爭力。于老師深深熱愛著我們的祖國,深深的愛著她的事業和她的學生。她教學生學習,更教學生做人,當年的學生,今天的上海市文廣集團副總裁、《新民晚報》總編胡勁軍後來感慨的説:“于老師當年的教育成為我工作的動力。”2002年上海市重大工程建設金盃得主王運丹大年初一向於老師表示感謝,當年正是于老師給他樹立了“國家建設需要人才”的人生目標;今年,她的學生曹中柱因為“敢坐火山口”,頂著壓力支持開辦平價藥房,多次被媒體報道。曹中柱衷心感謝著于老師,他説:“于老師教學生,教得頂好的是教做人。她要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要敢於負責任。”這是她立民族教育之根的生動反映。

  三、開拓創新,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

  于漪老師是一位時代感強、有著先進的教育思想、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的教育家,在某種意義上説,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一直引領著近幾十年來上海乃至全國基礎教育發展方向。她認為,“時代在前進,教育必須與時俱進”;教育必須具有前瞻性,因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對滯後的。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克服浮躁,登高望遠,要用明天建設者的要求,指導今天的教育。勤於學習,開拓進取,努力奮進,始終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是她的追求的目標。為此,她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達到三個“制高點”,做到三個“瞄準”。三個“制高點”就是要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始終把培養現代的合格公民放在首位,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站在戰略的制高點上,把提高學生的素質提到關係到國家的未來、關係到民族的素質戰略的高度;要站在與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競爭的制高點上,顯示民族的志氣和自尊,顯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威力。做到三個“瞄準”,就是瞄準二十一世紀的基礎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學生培養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有用之才;瞄準國外基礎教育先進國家的教育,從嚴治學,發奮圖強,教出水平;瞄準國內、市內兄弟學校的教育經驗,博採眾長,力求少走彎路,教出特色。

  在中國當代語文教育史上,于漪曾提出兩次重要的語文教育改革思想:1978年提出的“教文育人”和1996年倡導的“弘揚人文”的主張,都在語文教育思想發展史上産生重要影響。她的“教文育人”的思想,以“全面發展的人”為培養目標,構建了以“思維訓練”為核心的語文教育理論,有力推動了語文教育由“語言——文字”型教育到“語言——思維”型教育這一劃時代轉變的實現。面對21世紀信息革命的時代,于漪的教文育人的思想為語文教育提出了一條發展新路。她的“弘揚人文”的主張,引發了全國範圍的語文性質觀的反思,即豐富和完善了教文育人的思想,又促進了語文學科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四、嘔心瀝血培育新秀,一生奉獻不圖名利

  在於漪老師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塊聖土。她在這塊聖土上以青春的奉獻演繹著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創造著美麗,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竭盡全力。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于漪老師深刻體會到,學校的質量説到底是教師的質量,教師隊伍的未來希望在青年教師。因此,在學校發展中,她最關心的就是青年教師的成長。為了讓青年教師儘快成長,她首創了教師與教師的師徒“帶教”方法,就是組成培養的三級網絡——師傅帶徒弟、教研組集體培養、組長負責制,有效地促進了青年教師隊伍的成長。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于漪老師共“帶教”100多名全國各地的青年教師,經她帶教的青年教師,一個個都成了學校的教學骨幹,涌現出了一批象程紅兵、陳軍、王靜波、王纓、譚軼斌、朱震國等知名的教學能手,這當中凝結于漪老師大量心血。

  如果要問于老師聽過多少位青年教師的課,恐怕她沒法説清,但她在每節課後的評課中對教材的分析講解,對上課教師駕馭課堂的指點是那麼清晰、獨到與深刻,被青年教師譽為“活的教育學”。

  在於老師所帶教的本校青年教師中,有的已被評上特級教師,有的多次在全國的教學大賽中獲獎,有的已走上領導崗位,可謂“桃李滿天下”!

  50年代,于漪老師扎著長辮走進了中學任教,她以刻苦的鑽研,耕耘在三尺講臺;以求實的堅韌,播撒著智慧的良種。60年代于漪老師加入中國共産黨,在文革的風風雨雨中,她始終堅持教育,堅信中國需要教育,教育將成就中國。70年代末,于漪老師以厚實的功底,數以上百次的公開課和論文專著,以她高尚的師德,被首評為語文特級教師。80年代,于漪老師在教學與管理的崗位上,以遠見卓識,構築了學校的人才高地,使學校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90年代以來,長期的教育實踐研究,使于漪老師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成為教育改革的弄潮兒。

  新一輪課程改革剛拉開了帷幕,于老師飛往北京參加了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的審定,作為其中唯一的一位中學教師,她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在上海二期課程改革的教材審查中,于老師又是唯一的一名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審到高中三年級的審定專家。

  于老師還是華東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等四所大學的兼職教授,她義不容辭地擔當起了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的重任,她在華東師大的禮堂裏為老師們作“今天怎樣做教師”的講座,也為老師們傳授語文教學的“真經”;她不顧年事已高風塵僕僕地趕到江蘇、浙江等地講學,傳授現代教師應具備的教育理念;她還是上海市白玉蘭的遠程教育網客座教師;為雲南思茅地區、紅河地區、三峽庫區、新疆等地老師們講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和她對教育的那片赤誠的愛,她走出上海,為全國教育服務。

  近些年來,她還不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她主編的《現代教師自我發展叢書》(共18本)已經出版;她主編的《現代教師學概論》已經教育部審定,作為全國教師職後進修的材料。她還撰寫了《讓生命與使命結伴同行》、《為人師表要德才兼備》等文章;《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正式出版,這在新中國教育史上,是第一位中學教師出版文集。因為她的努力,中國教育發展史寶庫中,又多了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

  在上海東方電視臺為慶賀于漪從教50週年所拍攝的專題片中,于漪老師語重心長地説:“青春是無價寶,教師要對他們千百倍的珍視,千百倍的關心。”幾十年來,于漪老師牢記黨的宗旨,牢記共産黨員的義務與責任,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讓自己的生命和歷史的使命結伴同行,在事業的奉獻中提升思想、凈化感情,她的赤誠之心將激勵我國的教育工作者去創造更美好的明天,使我國的教育事業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