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經濟特區三十年綜述:深圳30年鑄就輝煌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3日 09: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共中央、國務院于1979年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特區,以利用國外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圖為深圳特區。

  中國網絡電視臺綜合消息:中新社深圳8月22日電(記者 鄭小紅)或許,沒有多少人能夠預料,一個邊陲小鎮能用30年的時間,成長為經濟規模和經濟質量躋身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初具現代化規模的比較發達的城市。然而,深圳做到了。

  1979年3月,國務院批准將廣東省寶安縣改為深圳市,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市劃出327.5平方公里試辦經濟特區。從此,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最早創立的經濟特區,深圳肩負起在這場偉大實踐中“先行一步”的歷史重任,也開始了她艱巨而光輝的歷程。

  30年來,深圳經濟獲得巨大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大規模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起步,經濟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度。2009年深圳市本地生産總值達到人民幣8201.23億元,比1979年增長979倍,年平均遞增25.8%,創造了世界城市經濟發展速度的奇跡。這期間,深圳花了18年時間使生産總值達到1000億元,用了13年時間實現經濟總量從2000億到8000億元的跨越,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僅次於上海、北京、廣州,居第四位。2009年深圳人均GDP 達1.36萬美元,達到國際公認中等發達水平,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30年來,深圳建成了大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交通、通訊、能源、市政設施工程以及帶動全市經濟增長的工業項目,城市建設呈現出嶄新風貌,社會生産能力、配套能力及文教衛等功能得到提高和增強,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

  如今,深圳已建成現代化的立體交通網絡,交通運輸、郵電、港口、物流等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日趨完善。信息應用系統已經在金融、稅收、公安、人事、勞動、保險、交通、口岸、海關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電子商務呈現良好發展勢頭。有價證券市場、房地産市場、租賃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期貨市場等逐步建立和發展,對經濟結構的調整起到重要的作用。

  30年來,深圳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環境日趨優美。多種榮譽加身,逐漸發展為城市功能完備、環境優美、適宜人居的現代化城市。

  同時,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全面提高,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飛躍。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由1979年的0.37億元增加到2009年5723.76億元,人均儲蓄存款由118元提高到64223元。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日益改善。吃、穿、用方面的支出絕對數持續增加的同時,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居住等支出比重明顯上升。居民的食品消費講質量、重營養、求方便;衣著消費多樣化、高檔化、成衣化、個性化;對耐用品的擁有量,從少到多,從低級到高級,且普及度迅速提高。手機、空調機、家用電腦、小汽車、商品房等用、住、行方面消費為代表的新的消費熱點,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26.64平方米。完

【相關新聞】

盤點深圳30年熱詞:炒魷魚、暫住證、時間就是金錢

  “炒魷魚”: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的企業,多是國有。而國有企業的管理制度,就是吃“大鍋飯”。幹和不幹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幹好幹壞一個樣。工資是按年頭漲,福利是按人頭髮。幾乎每個企業,都養著一大批閒人、懶人、庸人和散人。這些人不僅成為企業的巨大包袱,而且直接影響了生産者和管理者的積極性。1980年,“炒魷魚”、打破“鐵飯碗”,深圳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傳統體制,實行雙向選擇,確立了勞動合同制和配套制度。1981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率先對外招聘幹部,發全國組織人事制度改革之先聲。1987年,深圳啟動特區行政體制和政府機關人事制度的改革,率先探索國家公務員制度。1989年,百萬勞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為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

  土地使用費:土地使用者因使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費用,是土地使用者獲得用地應付出的代價。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無論新徵用土地,還是利用中方合資者或合作者原使用的土地,都應繳納土地使用費,外資企業在領取土地證書時,也應向其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繳納土地使用費。1980年,深圳市房地産公司與香港中央建業有限公司簽訂營建商住大廈協議,這是中國內地收取土地使用費的第一次嘗試。1987年,《深圳經濟特區土地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在中國內地率先開放土地市場。土地拍賣“第一槌”引發新中國土地使用制度的“第一場革命”。  >>>詳細

深圳將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用民主保證百姓利益

  過去30年,經濟特區為中國貢獻了什麼?未來30年,特區還能為中國貢獻什麼?昨日,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人民日報》、《求是》雜誌和深圳市委、市政府聯合主辦的“經濟特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在深圳召開,來自深圳、珠海、汕頭三大特區的官員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120多人共同進行了研討。

  深圳是起點最小成就最大特區

  8月26日,經濟特區將迎來30歲的生日。過去30年裏,深圳從一個邊陲小鎮成長為一個國際化、現代化的先鋒城市,年均增長25.8%,累計創造了5.78萬億元的GDP,實現中央各項稅收1.23萬億。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表示,“深圳經濟特區30年來不辱使命,敢為人先,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30年來,深圳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窗口、試驗田、排頭兵和示範區的作用,為全國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歷史性的探索和貢獻,較好地實現了中央當年建立特區的戰略意圖。人民日報社副總編馬利表示:“如果小崗村的紅手印是改革開放的星星之火,深圳就是改革開放的旭日朝陽。”

  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表示,深圳是改革開放初期起點最小但取得成就最大的特區。“深圳在先行先試、改革開放方面成就輝煌,堪稱典範。”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