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讓教育回歸育人本位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7日 05: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近,有學者撰文指出,我國基礎教育存在一個不應被忽視的問題:沒有把孩子當孩子來看待和教育。對此,筆者深有同感,不禁想起這樣一種現象:近年來,諸如“建家長滿意的學校,做家長滿意的教師”之類口號成為不少學校競相打出的招牌,盛行坊間,大行其道。

  “教育讓家長滿意”,乍一聽似乎無可厚非,但細細思量,問題不少。首先,教育如何使家長滿意?這其間,眾口難調自不必説,又如何界定,什麼樣的教育才會令家長滿意呢?多少家長滿意才行呢?

  更為重要的是,難道家長滿意就行了嗎?畢竟,教育服務的直接對象不是家長,而是學生。打個比方,好比家長帶孩子去餐館就餐,孩子吃飯,家長付賬,要問對餐館飯菜、服務滿意不滿意,恐怕不能只問家長,還要問最直接的消費者——孩子。家長的感受與評價,不能完全代表孩子的感受與評價。因此,很多學校刻意宣揚的“讓家長滿意”,其實在教育觀上遮蔽了一個關鍵問題:教育怎樣讓學生滿意?

  回到我們的教育現實,存在的問題比這種理論上的困惑更使人糾結。不少學校現在變得越來越像標準化生産的“企業”或者“工廠”。填鴨式的教學,封閉式的管理,起早貪黑的生活,無所不在的激烈競爭,簡單重復的枯燥訓練等等,使原本充滿智慧與快樂的學習過程變成了沉重的負擔,使校園成為許多學生備感壓力和失落的地方,而不是成長的搖籃、精神的家園。

  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合格的教育。因為它不是立足教育學生這個本位來展開,而是被功利目的、應試思維、家長需求、自身利益等非教育因素主導著、牽制著、撕扯著,在各種現實利益的考量和衝突中變得面目全非。

  比如,家長要求保證孩子在校安全,一些學校對此片面理解,不是在盡力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有益的教育活動,而是因噎廢食,採取消極保護措施,大搞全封閉、準軍事化管理,取消所有集體性戶外活動,甚至停止一些體育活動。結果,學校倒是“安全”了,但在這種封閉空間中,學生的心靈何以舒張?孩子的體魄又如何強健?這種不利於孩子成長的教育,到頭來也是不能令家長滿意的。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書中説:“要使知識充滿活力,不能使知識僵化,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問題。”教育的活力之源,來自於教育過程中對人的尊重和關愛,來自於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活動,激發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啟迪心靈、健全人格,使他們在成長中追求“有靈魂的卓越”,而不是淪為考試機器、高分低能者。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堅持育人為本。要做到這一點,既需要尊重教育規律,把教育的事情交給教育;又需要包括學校、家長、學生等在內的各方力量轉變觀念,共同努力。

  尤其對於學校來説,更應在教育理念和實踐上面向“育人”儘快轉型,所有教學內容、活動的設計運行,都應以學生發展的需要來展開。誠如教育學家葉瀾教授所提倡的,“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只有回歸育人本位的教育,才會真正讓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讓社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