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京報:養老金“空賬”規模為何越來越大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16日 10: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要解決“空賬”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儘早用國有資産來填補虧空。但如何保證這筆儲備積累的基金不被貪污挪用。要是嚴加管制,這筆錢又變成了死錢。這就形成了今天“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

  日前,中國社科院的專家在“中國和拉美養老金制度國際研討會”上透露,中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個人賬戶“空賬”已達1.3萬億元。

  要説明的是,上述出現“空賬”的“中國養老保險制度”,實際上指的是現行的城市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這項制度是以“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為特點的。自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以來,因為當年收取的養老保險費(包括企業繳納的和個人繳納的)都用於支付當年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險金還不夠,還需要國家財政貼補,所以個人賬戶中實際上並沒有如制度設計的那樣真正存有資金,這樣就形成了“空賬”的問題。

  “空賬”的實質是國家對1992年以前已經退休的“老人”和1992年當時已經正式參加工作並且工齡“視同參保”的“中人”的社會保險欠賬。

  在計劃經濟時期,根據保險基金是對社會總産品“必要扣除”的理論,這部分“扣除”包含在企業利潤中被國家全部拿走了。然而,政府拿走“必要扣除”後,並沒有形成一筆獨立的保險基金,而是投入建設事業了。

  到90年代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時,新的制度安排成了“社會統籌+個人賬戶”,於是,以1992年為“杠杠”,此前退休或工作了一段時間的,因為政府已經拿走了他們的“必要扣除”,所以不能再要他們繳費。另一方面,政府也沒有把這筆錢補上,這樣新制度就出現了虧空。但是,已經退休的老人的退休金是一定要發的,所以就把收上來的保險費統統用來滿足當前所需,仍然不夠,就由政府財政給補上。政府給補上的這筆錢,到現在每年至少也要1000多萬。

  “空賬”日積月累,如今已經到了1.3萬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對於這個“虧空”,政府也想盡了辦法。在世紀之交時,也曾想把個人賬戶做實。採取的措施是把個人賬戶的繳費佔整個社會保險繳費的比例降低,從11%降到8%。這也就意味著企業繳費用於“社會統籌”,個人繳費用於“個人賬戶”,這在遼寧試點時實施了。但是,這又導致兩個問題:一是這些錢都要由財政(包括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來補上,投入太多,遼寧一省尚可,全國都要補上就麻煩了。二來這筆基金形成後,又將如何保值增值。

  所以,當試點推到東三省時,做實個人賬戶的比例減為5%。及至推向全國時,再度減少為3%。正因為如此,做實的形勢實在不容樂觀,空賬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儘早用國有資産來填補虧空。因為國有資産中本來就包括了當年的“必要扣除”。但這樣做又有後患,除了保值增值的壓力之外,還有管理上的難題,如何保證這筆儲備積累的基金不被貪污挪用。要是嚴加管制,就像現在那樣通上“高壓線”,這筆錢又變成了死錢,放在銀行裏,享受著“負利率”。這就形成了今天“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

  也有政府官員認為,不應該過分擔心“空賬”問題。中國如果出現養老金赤字,將會由國家兜底。這個説法有一定道理,但對“社會統籌+個人賬戶”的“堅持”顯然是一種諷刺。因為這實際上就是現收現付,個人賬戶恐怕將是一個“傳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