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教育圖文 >

霧霾天學生仍在戶外運動 專家呼籲建有效預警機制

發佈時間:2012年11月05日 10: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隨著北方各地進入供暖期,許多城市逐步進入一年中空氣污染的集中期,霧霾天氣頻發。同時,各地中小學正在開展“每天鍛鍊一小時”戶外活動,“霧霾天氣對人體健康的隱患有多大?”成為諸多師生及家長心頭的擔憂。

  遇到霧霾,全國中小學生“每天在校鍛鍊一小時”的規定是否應該暫停?就此,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給出了解答。

  專家:霧霾天氣更易危害未成年人

  對於不少中小學生在霧霾天氣下繼續戶外體育活動的現象,北京知名非營利環境保護機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表示擔憂。

  “因為劇烈運動時,身體內吸進的有害氣體比平常多。同時,霧霾天氣污染較重,又不利於空氣流通、灰霾擴散,戶外體育運動的孩子本身就更加容易吸進灰霾。”據介紹,霧霾中的有害物質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2.5。

  “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暴露在霧霾環境中的少年兒童患上哮喘病的概率更高。”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五一説。

  王五一在環境生命元素與健康領域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解釋説,霧霾空氣中很多顆粒物質是直接進入到肺部的,有些甚至能穿透肺部細胞。“從生理來講,顆粒物質對成人、兒童的影響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成人和兒童的運動量、活動量和暴露時間不一樣,所以效應也不一樣。”

  “PM2.5濃度每升高10微克/立方米,我國居民每日死亡率上升0.31%。”這一結論來自2012年6月,南開大學國家環境保護城市空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專家發佈的論文。

  中國青年報記者查詢獲悉,該論文綜合了國內外2002年—2008年間的流行病文獻,得出我國居民呼吸系統疾病每日死亡率上升1.00%,心血管系統疾病每日死亡率上升0.50%。

  王五一指出,兒童在大氣污染面前,可能更脆弱。“因為孩子是在長身體的階段。如果他受到環境污染物的暴露,可能會影響健康,潛在的持續危害會比較大。”

  公眾擔心並非杞人憂天 專家呼籲積極應對

  目前,由於沒有明確的衡量標準,不少教師只能靠肉眼猜測,自行判斷是否讓學生進行戶外活動。不少教師們建議出臺“霧霾停止戶外運動標準”。

  這究竟是否合理?有專家認為“多此一舉”,“因為畢竟已有一些單項污染物指標”,並認為媒體輿論存在誇大嫌疑。

  但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王效科研究員認為,公眾的擔憂是正常的:“畢竟空氣質量差對人體還是有一定的危害,不能老叫大家被動地接受,被動地適應這種環境。”

  另一方面,王晶晶認為公眾的擔憂有著積極的作用。“公眾越來越在乎空氣質量,這最終也推動了去年國家在修訂空氣質量標準時,把原來沒有納入到公開和發佈範圍之內的PM2.5納入進來。這是非常大的進步。”

  北京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邵敏表示,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解決空氣顆粒物污染問題,在全世界都少有先例。“因此,未來幾年霧霾天氣的存在很難避免。”

  儘管如此,王效科認為,還是應該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從源頭上減少污染來源。“觀測表明,很多城市的空氣污染物大多來自建設工地和交通,因此,在建設工地灑水和進行交通減排,也能減少城市部分區域的顆粒物來源。”

  王晶晶認為,相關的政府部門應該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氣象監測部門、環保組織有必要去與教育部門、衛生局協作,把預警信息傳遞到學校,在灰霾污染天氣,不讓孩子受到有毒氣體的傷害。”

  怎樣把空氣質量指數送到大家眼前?

  政府和環保NGO越來越重視霧霾對居民健康和生活的危害。“這符合國際轉變趨勢,環保工作重點從控制污染物排放轉向環境質量管理。”王晶晶説。

  今年1月,北京設立了首個PM2.5監測點,到9月底,監測點已增加到35個。按照《空氣質量新標準第一階段監測實施方案》要求,到12月底前,要按空氣質量新標準要求開展監測併發布數據,範圍覆蓋74個城市、496個點位,主要包含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和一氧化碳等6項監測指標。

  “但僅僅發佈信息是不夠的,大部分公眾還是不了解這些數據。花費大筆資金測算出來的數據,卻因為傳達不到位,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王晶晶説。

  她舉例,除了廣東、上海將空氣質量信息結合地圖,並以顏色區分質量等級外,其他城市基本僅是以文字或表格等枯燥、複雜的形式公佈數據,降低了傳播效率。有的城市只在相關官方網站上發佈,缺乏多途徑傳播。

  王五一和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張遠航教授在受訪時,均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環保部和一些地方的環保部門已經在著手推動這方面的工作。

  為了提高傳播效率,不少民間組織和個人也在“開動腦筋”。在網上有一款名叫“我的空氣”的軟體,可以顯示全國各地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等數據的公佈情況。

  “其實大家可以把這樣的軟體下載到手機裏面,實時關注空氣質量情況。根據空氣質量的情況,你可以決定今天的出行安排,要不要在外面做運動,出行時要不要採取戴口罩等措施。”王晶晶説。

  “我們也建議各地政府努力提高空氣污染信息發佈水平,儘快落實污染天氣應急計劃的制定和實施;科研機構也要利用公開的數據開展更多研究,進行防治,多管齊下對霧霾天氣進行標本兼治。”王晶晶説。(實習生 陶旺波 本報記者 莊慶鴻)

熱詞:

  • 霧霾
  • 預警機制
  • 空氣顆粒物
  • 戶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