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降低“殼”價值比風險警示板更重要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31日 03: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申屠青南

  在上交所“風險警示板”呼之欲出的背景下,30日兩市逾百隻ST股跌停。分析人士認為,降低“殼”價值比設立“風險警示板”更重要。遏制垃圾股炒作,不僅需要在交易環節“出重拳”,更需要在發行體制和重組制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只有降低“殼”價值,才能從根本上壓縮垃圾股借重組進行炒作的空間。

  根據日前發佈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上交所將設立風險警示板。按照上交所上市規則被實施風險警示的股票及被作出終止上市決定但處於退市整理期尚未摘牌的股票,將進入風險警示板交易。風險警示股票價格的漲幅限制為1%,跌幅限制為5%。同一賬戶或同一控制人控制的多個賬戶,當日累計買入的單只風險警示股票,數量不得超過50萬股。

  這種“非對稱”的漲跌幅限制無疑將産生重要市場影響,ST板塊30日出現大面積跌停。不過,這種拋售狀態能持續多久尚存變數。畢竟,距離這一新政正式實施還有近半年時間。在此期間,ST股仍可繼續“講故事”,未來一段時間內“扔垃圾”、“撿垃圾”仍可共存。如不想退市,目前看來ST股似乎只剩下加速重組一條“活路”,這會不會給投機者帶來新機會?“風險警示板”抑制“炒差”的政策效果尚待觀察。

  從根本上説,壓縮垃圾股炒作空間,需要降低“殼”價值畸高這一不合理現象。

  相對於A股昂貴而搶手的“空殼”,在香港股市上股價跌至幾分錢的“殼”公司比比皆是,一年成交量也沒有幾手。同樣是垃圾股的“殼”,為什麼在香港股市無人問津,而在A股市場如此吃香?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股票發行審核體制。(下轉A02版)

  (上接A01版)不少想上市的企業,因漫長的審核期、不確定的審核節奏、高昂的IPO費用,轉而借殼上市。這使多年來“殼”資源甚至奇貨可居。數據顯示,1-6月滬深兩市共有7家上市公司披露借殼上市預案或草案,全部來自ST板塊。

  長期以來,“殼”公司的生存空間,造就了市場“炒差”、炒重組的邏輯和慣性。原本虧損的公司,借助重組,變成業績優良公司,股價往往一飛沖天,幾倍乃至十幾倍暴漲,類似“麻雀變鳳凰”的故事,屢屢上演。不僅一些機構投資者熱衷於炒作業績差的公司和所謂的“殼資源”,不少個人投資者也受“一夜暴富”的念頭引誘,盲目跟風。

  一些業績差的公司也在不斷演繹“不死鳥”傳奇,大量ST板塊公司在四季度通過資産處置、債務重組和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進行利潤操作,規避現有退市制度。這種狀況無疑助長了一些投資者非理性的投資行為,營造這些公司即使連年巨虧也不會退市的景象,豪賭借殼重組、夢想獲取暴利的鬧劇不斷上演。

  因此,遏制炒差,不僅需要在退市制度上發力,更需要在新股發行體制和重組制度上作文章。無疑,遏制“炒新、炒小、炒差”之風,引導市場理性投資、價值投資,是一項長期工程,監管部門需多管齊下:深化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引導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持續的分紅機制,完善退市制度,大力推動和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機構投資者創新産品和服務,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加大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力度,努力為投資者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所有這些措施都是降低“殼”價值的有效手段,在逐項落實後,方能實現根治炒“殼”歪風的目的。

熱詞:

  • 殼資源
  • ST股
  • 價值投資
  • 退市制度
  • 資金入市
  • 垃圾股
  • 風險警示板
  • 跌停
  • 上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