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鄧海建:工資調整不能總是普惠在“最低線”上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6日 09: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手機看新聞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今日召開新聞發佈會,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通報農民工、勞動關係協調和權益保障工作進展情況。尹成基介紹稱,截至6月底,全國有16個省份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調增幅度為19.7%。目前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市(14元)。(7月25日中國新聞網)

  有關工資的話題向來令人糾結,譬如最低線的突飛猛進,又或者平均水平的火速發展——儘管這些數據或許準確無虞,但因為前者普惠的是最底線的部分人群,而後者又可能因最前面的領跑者強力拉升,結果就是最大多數的“中間分子”深感自己拖累了“平均水平”,每次面對薪資上漲的均值,都有些或多或少的被拋棄感。正因如此,這已經不是一個“統計口徑”可以解釋的困局。

  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13679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9元,同比名義增長13.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1個百分點。這樣的數字,顯然是振奮人心的。因為7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上半年的經濟數據,GDP同比增長首次破8,回落至7.6%。換言之,即便扣除物價因素,城鎮居民上半年的收入增速已經超過了GDP的增速。這在歐債危機步履沉重、美國經濟復蘇放緩的背景下,棋到中局的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外需與內需的困境,無論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是否杞人憂天,以工資為代表的民生福祉增長確實面臨諸多不利因素——能有這樣的成績單,足以令人鼓舞。

  真正的問題是,因為缺乏薪資結構上的優化,美好的平均水平可能依然難以惠及最大數量的“中間分子”。一方面,數字難以掩飾收入分配上的舊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2011年出版的研究叢書《國民收入分配困境與出路》對現行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認為當前在收入分配領域存在“勞動報酬偏低且佔比下降”等四大問題,這些問題的直接受害者不是最富裕的群體,也不是薪資最低的群體,而是本該成長為“橄欖”部分的中間階層;另一方面,初次分配失調後,以財政主導的二次分配和以慈善代表的三次分配一直未能查漏補缺。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居民收入年均增長6.7%,這跟高達兩位數的經濟增速形成鮮明對比,遺憾的是,財政用於社會保障以及轉移支付的支出比例彈性過大,慈善捐贈等三次分配機制又連年遭受公信力危機,在工資收入中失去的“分享”部分,一直未能在其他層面上補償回來。結果就造成了平均工資再實際生活中縮水感明顯。

  儘管“最低線”上的每次調整都深具眼球效應,且基數低、效果明顯,但工資調整不能總是普惠在“最低線”上。畢竟,中間階層是更為龐大的部分。早在2004年,收入分配改革就已經啟動,然而,近幾年與戶籍改革一樣,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既有技術上的事實難度,也有利益上的人為難度。正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所言,“不要指望一夜之間便能夠扭轉三十年來形成的利益格局,便可以規範三十年來逐漸失范的收入分配現象”。好在高層已經意識到收入分配改革的迫切性與重要性,而眼下的經濟增速放緩更為收入分配等改革提供了背景與契機,危機中為民生增益尋找生機、為體制優化尋找轉機,改革發展的成果次才能真正普惠人民。

熱詞:

  • 普惠
  • 最低工資標準
  • 工資調整
  • 平均水平
  • 三次分配
  • 最低線
  • 城鎮居民
  • 中間分子
  • 統計口徑
  • 經濟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