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啟功先生談書法藝術創新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1日 20: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紀念啟功先生誕辰一百週年,華藝出版社推出新版《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書筆記》。

  《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書筆記》據作者張志和跟隨啟功先生學習書法的筆記整理成書。書中描繪了啟功先生與張志和之間的師生之情,記錄了啟功先生在書法創作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諸多教誨,配以相關書畫圖片及啟功先生為作者講解、批改時的筆記照片,生動地再現了啟功先生的學養人品及精神風貌,也為廣大書法愛好者和想了解啟功先生的讀者提供了一份珍貴的資料。

  現在,人們談書法,可謂各有高見,無一不主張創新,無一不主張寫出個人的風格特點。但怎樣才能創新和突出個人特點?也是眾説紛紜。其結果是,在大眾看來很多所謂的創新,都成了耍怪,而先生的書法藝術卻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為什麼?因為它做到了真正的繼承和創新。而先生對於書法藝術,是特別強調在繼承中有所創新的。先生曾親自對我講過:“什麼叫‘特點’?特點不是有意表現出來的。把古人的好處與自己的病處結合起來,那就是你的‘特點’!”又説:“什麼叫‘創新’?你學習古人書法,一直到學習不動了,胡亂寫的時候,那就叫‘創新’?”也許有人以為先生的觀點很偏激,其實,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先生使用這種語言來強調“繼承”古代書法優秀傳統的必要性。在書寫工具改變之後的今天,繼承傳統書法藝術尤其顯得重要。有人認為,不繼承就能直接創新,寫出“我”的特點。先生認為,那種做法,會有“自我特點”,但恐怕和真正的書法藝術不會有多少關係。那麼,先生的書法藝術是很有特色的,他的書法作品,不論到哪,人們不用看他的署名,一望便知。人們常常説那是“啟功先生的字”,就説明他的字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體段”,而這種“體段”的形成,就是他的創新。那麼“新”在何處?其實還是有繼承而來。大家都知道,先生有一個漢字結構的“黃金分割率”的説法,這個“黃金分割比例”實際上是他對大量的古代書法名作進行實際調查分析所得出的具有共性的結論,是把普遍存在的現象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再把它變成書寫準則。啟功書法的特點最重要的一點就來自於他始終堅持用“黃金分割率”來處理漢字的結構之美。而在筆法的運用上,啟功先生也有他自己堅持的原則,這就是堅決不用“筆”代“刀”,用他的話説叫“一生師筆不師刀”,就是重視臨寫墨跡書法,不主張一味模倣“刀刻的碑帖”,那麼大量的古代碑帖書法豈能不學習,當然要學。學習臨寫碑帖則堅持“透過刀鋒看筆鋒”。先生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説這叫做“蛤蟆不吃死蚊子”。先生書法裏所充溢的生命活力與情感力就是由此産生的。先生基本上不寫篆書和隸書,只寫楷書、行書和草書。有一種書法理論,認為學習書法必須從源頭學起,即從甲骨文、金文學起,再學習篆書、隸書,再學習楷書、行書和草書。先生不這麼認為,他曾對我講過,漢字的各種書體,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規律和特點,所以,學寫楷書不必從篆隸入手,相反,如果先學習了篆書和隸書,再學寫楷書和行書,寫出來的字一定不美觀了。這個道理是先生在八十多歲以後給我講的,以他數十年臨池的經驗和見識,應當不會沒有道理吧。

  選自《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書筆記》

熱詞:

  • 啟功書法
  • 書法藝術
  • 書法愛好者
  • 書法創作
  • 書法理論
  • 書法作品
  • 繼承
  • 黃金分割率
  • 張志和
  • 啟功談藝錄——張志和學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