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評論:面對善,我們應先想到“尊重”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6日 11: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渤海早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租住在四川省閬中市柏埡鎮裕農食品站昏暗老舊房子裏的趙維富,在當地因“偷偷”做好事出了名。他這一“偷偷”就是19年,連自己家人都不知道。(據7月15日《工人日報》報道)

  趙維富默默行善19年,不管輿論賦予怎樣的“最美”稱號,他都當之無愧。這讓人意識到,原來在我們身邊,可能就藏著道德楷模。

  “有人問我為啥做了這麼多年好事都不讓人知道,連老婆都要瞞,説實話,在農村做點好事很難!”老趙説,“人人都有面子觀念,特別是在農村,大家更在意名聲。要是説誰家裏窮,可能連媳婦都難娶到。所以,我幫助別人都不讓其他人知道,就是怕我的幫助反而給別人帶來傷害,讓受幫助的人被嘲笑。”

  都説做好事不留名難能可貴,趙維富已經超越了不留名的境界。他完全是“從他人的角度”想問題,不想讓第三方知道“別人”曾經接受過他的幫助。面對老趙,我們不該反思嗎?我們在行善的時候,首先想到過把“尊重”置於首位嗎?

  慰問困難群眾時,發放救濟物資時,敲鑼打鼓,張燈結綵,好不熱鬧,唯恐人們不知道誰是困難群眾,誰是被救濟者。這樣做固然也有弘揚社會善心的意義,但有時,對於被援助者來説,卻有一種難言的“羞澀”,他們從此就被貼上了特定的標簽,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另類。

  將尊重對方置於首位的善舉,不僅是對被援助者而言,對於做好事的人,也有一種尊重的意味。在這個道德被極大關注的社會裏,對稍顯稀缺的善舉,輿論往往會熱烈追捧,政府也借機隆重表彰,公眾更是齊聲頌揚。固然,這樣做也有弘揚社會正義的意義,但有時候,對於做好事的人,卻是一種難言的壓力。

  電視報紙網絡連篇累牘地報道,鋪天蓋地地宣傳,會給他們的內心、給他們的生活造成怎樣的壓力,可曾想到過嗎?曾有媒體報道過,一些做了好事而出名的人,就因為受不了這種壓力而紛紛抱怨“太累了”,有的東躲西藏,不想在媒體前露面,還有的甚至生出“不敢再做好事,做了好事也不敢留名”的念頭。對此,我們不該反思嗎?

  尊重,要置於善舉之前。尊重接受救助者,不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弱小無助的“無能人群”,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平等;尊重行善者,不能把他們當成“道德消耗品”一遍遍地使用著,而要讓他們感受到一種尊嚴。(文/東劍濤)

熱詞:

  • 尊重對方
  • 做好事
  • 尊重
  • 工人日報
  • 首位
  • 面子觀念
  • 四川省閬中市
  • 食品站
  • 租住
  • 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