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魏海陽:世界啤酒品牌為何水土不服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0日 17: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華潤雪花啤酒日前宣佈,其2011年銷量達1023萬噸,成為中國首個年銷量超過1000萬噸的啤酒企業。縱觀中國啤酒市場,國産品牌似乎所向披靡:青啤、燕京、雪花、哈爾濱等幾大國産品牌幾乎覆蓋中國大部分省、市、區的大眾化市場。與之相對應的,則是世界級品牌的水土不服:大名鼎鼎的嘉士伯、貝克幾進幾齣;麒麟、朝日、百威等辛苦開闢,只打開了高檔消費群這一小片天地。

  世界品牌在華水土不服,中國品牌反倒開始在境外攻城略地:當年在歐美要找中國啤酒品牌,只能在個別酒吧裏碰運氣,或去少數中餐館看看,如今卻已容易得多,一些中國品牌,甚至已進入NBA特許贊助商行列。

  世界品牌何以在中國水土不服,國産大品牌又是如何壯大起來的?和西方不同,在中國,啤酒是興起不久的舶來品,最初消費群體集中于高端,世界品牌優勢明顯。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普通人消費能力開始提升,啤酒迅速走入尋常百姓家,低端啤酒需求量旺盛,幾個國內啤酒大品牌靠大規模兼併各地中小啤酒廠,形成一個個“啤酒航母”。

  與之相比,世界品牌或仍囿于自己品牌優勢和傳統經驗而不知變通,或雖已察覺中國市場的特點,並採取了一些本土化措施,卻因為國際大集團決策程序的保守遲緩,或市場定位、口感風格上的首鼠兩端,最終貽誤戰機。

  正如許多資深啤酒愛好者所坦言的,國産“啤酒航母”的成型、發展和壯大並非沒有代價,由於走的是迎合大眾、擁抱低端的路線,客觀上形成“優汰劣勝”的奇怪現象。不少城市裏,一些早期頗負盛名的國産“小名牌”卻或一蹶不振,或乾脆銷聲匿跡。

  事實上,各國啤酒産業在工業化興起之初,都不同程度存在過這種跑馬圈地的現象,只是程度有輕重,過程有長短。缺乏本土啤酒根基和文化底蘊的中國市場,這一跑馬圈地現象顯得特別突出,過程卻未必會十分漫長。在特定的圈地階段,靠産能和廣告堆砌,就能以大欺小,“轟炸”出一片廣闊天地。但市場成熟到一定階段,就會對這種“大路貨”感到厭倦。市場的成功,也就不僅僅取決於産能足、網點多、促銷力度大、價格優勢強,而會歸於特色突出、檔次鮮明、對消費群體作針對性細化分的有心廠家。

  如果説,打造“啤酒航母”,抓住中國年輕啤酒市場跑馬圈地的特色狂轟猛炸,是國産廠家的特長,那麼突出特色、拉開檔次,對市場和消費需求進行科學分析和個性化細分,卻是世界品牌的特長、國産廠家的軟肋。如今中國啤酒市場已開始向上述新階段過渡,對於世界品牌而言,這未必不是一個絕地反擊的機會,而對於國産品牌而言,倘不能見微知著,應時而變,就會有步早年世界品牌在中國市場水土不服後塵的風險。▲(作者是江蘇學者)

  環球時報

熱詞:

  • 世界品牌
  • 啤酒市場
  • 啤酒企業
  • 啤酒航母
  • 轟炸
  • 水土不服
  • 品牌優勢
  • 國産品牌
  • 産能
  • 低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