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以小博大的上海銀行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4日 14: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民晚報 熱點專題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邢建榕

  上海銀行首開一元起存業務的事跡,向來為人津津樂道。1915年上海銀行成立後,1917年設立儲蓄部。當時銀行、錢莊不屑于普通市民小額存款,特別是銀元存款,一般是不給利息的,針對這種情況,這家人稱小小銀行的上海銀行推出“一元起存”的業務,而且不收分文服務費,一時同業引為笑談。有人故意拿了100元要求開100個戶頭,工作人員毫無二話,耐心細緻地按他的要求開了100個戶頭,消息傳出後,市民蜂擁而來,上海銀行存款額劇增。

  陳光甫極為注重服務,他最早提出“顧客至上,服務社會”的經營理念,強調“人爭近利,我囑遠功,人嫌細微,我寧繁冗”的經營策略,從小做起,以小博大,以小額存款、貸款和匯款,“服務社會,博社會上之信用”,從而也做出了大市面,到1935年,上海銀行從初創時的七八萬元資本、10余名員工,發展到擁有500萬元資本、275萬元公積、1300多名員工、40多家分支行、1.4億多元存款的大商業銀行。

  在近代文學作品中,幾乎未見正面讚頌銀行機構或銀行家的,相反,多是金融界吞噬財富、坑騙市民的描寫。因為在上海市民中的聲譽極佳,銀行家陳光甫及其經營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簡稱上海銀行)卻是一個例外。近代著名作家施蟄存出版于1933年的小説《春陽》,描述了一位嬋阿姨在上海銀行的一幕情景,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陳光甫的經營理念以及銀行職員的服務意識。

  小説中,嬋阿姨剛剛從上海銀行保險庫中取了東西,不多久又疑心沒有將保險箱的門關好,遂重新折回銀行。

  在管理保管庫業務的行員辦公的那櫃臺外,她招呼著:

  ──喂,我要開開保管箱。

  那年輕的行員,他正在抽著紙煙和另一個行員説話,回轉頭來問:

  ──幾號?

  他立刻呈現了一種詫異的神氣,這好像説:又是你,上午來開了一次,下午又要開了,多忙?可是這詫異的神氣並不在他臉上停留得很長久,行長陳光甫常常告誡他的職員:對待主顧要客氣,辦事不怕麻煩。所以,當嬋阿姨取出她底鑰匙來,告訴了他三百零五號之後,他就檢取了同號碼的副鑰匙,殷勤地伺候她到保管庫裏去。他親切地説:

  ──放心罷,即使不鎖,也不要緊的,太太。

  這是嬋阿姨心目中的上海銀行形象,也是社會大眾心目中上海銀行的形象。一個細節是,那個銀行職員上班時竟然抽著香煙,按上海銀行員工的服務守則,絕對不會被許可,否則這只金飯碗就被敲了,要知道,要獲得這只金飯碗是多麼不容易,因此員工們無不謹小慎微,哪敢以身試法。在施蟄存先生的筆下,落下這麼灰色而調皮的一筆,或許出於文學筆法的描寫,也與社會輿論一直對金融業負面看法的影響有關吧。

  據滬上名醫陳存仁先生回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初創時期,是開設在北京路寧波路鄧脫摩西餐館後面一條弄堂裏,門面是由石庫門改裝的,裏面的地板,走起來軋軋有聲”。但陳光甫穩健的經營、週到的服務和勇於開拓創新的精神,很快使其脫穎而出,到上世紀30年代初,其資本額和儲蓄存款均居於民營銀行之首。簡陋的石庫門銀行,也被位於寧波路江西路口的上海銀行新大樓所替代。

熱詞:

  • 1933年
  • 銀行推出
  • 銀行保險
  • 上海商業
  • 銀行員工
  • 銀行機構
  • 陳光甫
  • 春陽
  • 銀行職員
  • 小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