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家女瓷片館收藏清代蛐蛐罐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10: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陵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所謂蛐蛐罐,就是養、鬥蛐蛐(蟋蟀)的器具。丹徒區谷陽鎮西麓村的農家女劉琴,近日在她的古瓷片館向世人展示了她收藏的兩隻蛐蛐罐,為清代時期的傳世品,在鎮江收藏界引起轟動。

  昨天上午,記者在劉琴開辦的古瓷片館看到,這兩隻蛐蛐罐一隻為青花瓷,高為10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2厘米,中間稍肥,成腰鼓狀,上面畫有纏枝西瓜圖案,蓋子及罐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底款,蓋子中間有一個透氣孔。

  另外一隻為豇豆紅,高度相倣,直徑為14厘米,無底款,蓋子上有三個透氣孔。

  據有關專家介紹,豇豆紅為清代康熙時期燒造的一種名貴的銅紅釉瓷器品種,因釉色酷似豇豆的紅色,故稱之為“豇豆紅”,又有“桃花片”、“美人醉”、“娃娃臉”等異稱。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鎮江活動中心副主任郭應楠告訴記者,在我國蛐蛐罐的製作始於南宋,盛行于明、清。纏枝瓜果圖案在明代初期很流行,象徵太平盛世與農業生産豐收之意。

  劉琴所收藏的這只青花瓷蛐蛐罐並不是真正的明代産品,而是清代雍正年間的倣品,至今也有近300年的歷史。

  據劉琴介紹,青花瓷蛐蛐罐是她20年前在附近的一村莊“淘寶”時淘得的。看見她在那裏撿瓷片,一農婦問她家裏有老瓷器要不要?她登門觀看後以200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只蛐蛐罐。而豇豆紅蛐蛐罐是近兩年在外地古玩市場以較高的價格收購的。

  今年37歲的劉琴,從十五六歲起,即對湮沒在田間地頭及農戶宅基地底下歷朝歷代的瓷片産生濃厚興趣。

  每到農閒時,她身背挎包,不是到田間地頭去搜尋,就是到城鄉建築工地,在瓦礫堆裏尋找、撿拾。

  二十多年來,她從鄉村的田間地頭和鎮江各建築工地已搜尋、撿拾到各類不同時期的瓷片幾大籮筐。

  為了弄清楚這些瓷片的來歷和本來面目,她不僅購買了數十本陶瓷專家的專著和上百張講課光盤,一遍又一遍地閱讀、觀看、研究,還經常向鎮江古玩鑒賞家郭應楠、鄭茂林等人請教。

  近幾年來,她又自費去北京、上海、景德鎮等地,聆聽了葉佩蘭、張浦生、白明、黃雲鵬等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講課,拜他們為“師”。

  劉琴説,她願意將自己收藏的古瓷片、瓷器展示出來,供收藏愛好者借鑒。

熱詞:

  • 瓷片
  • 清代
  • 豇豆紅
  • 銅紅釉
  • 收藏愛好者
  • 罐底
  • 農家女
  • 青花瓷
  • 美人醉
  • 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