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專家:保護崑曲,不能把錢都花在大製作上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10: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第六屆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蘇州召開 半個世紀500齣傳統崑曲丟失 65位專家談傳承

  “保護崑曲,不能把錢都花在大製作上”

  東方網7月3日消息:據《東方早報》報道,中國崑曲藝術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第一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名單之前,曾遭遇瀕臨滅亡的局面。在為期4天的“第六屆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學者指出,崑曲遺産的存活現狀並不樂觀,主要表現于在沒有保存好現存不多的崑曲經典劇目的情況下,就開始搞創新,以及政府將財力投入在大製作、舞臺聲光布景等方面,但這些對崑曲發展沒有多少益處。

  6月30日,來自中國北京、上海、台灣、香港和日、美等地區和國家的65位學者專家齊聚蘇州,參加第六屆中國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圍繞崑曲傳承各抒己見。

  目前能演的

  傳統昆劇僅200余出

  浙江傳媒學院文學院劉志宏表示,當前崑曲遺産的存活現狀不容樂觀,國營劇團對於崑曲遺産的認識還處於比較低的層次,沒有能夠上升到文化的層面;社會階層對於崑曲遺産的保護重視程度對照標準要求差距大,特別是學者研究者的認識未能統一。學者與劇團的距離逐漸加大,崑曲原生性環境無法恢復到鼎盛時期狀態,如何在目前的情況下堅持走保護性繼承的道路是艱巨的任務。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北昆藝術傳承人之一的叢兆桓老先生指出,《十五貫》一齣戲救活崑曲劇種後,南、北昆老藝人身上存活的傳統摺子戲約為700余出。保護、挖掘、搶救、繼承了55年,花費了數不清的人力、物力、財力、光陰……如今國內7個專業院團在職演員加在一起能保質演出的傳統昆劇摺子戲不過200余出,近半個世紀傳丟了500齣傳統劇目,這就是崑曲遺産存活的基本現狀。

  完整記錄現有劇目

  才能傳承

  “非物質遺産文化這個概念很多人並沒有清晰認識,非物質是種精神層面的,在沒有把崑曲原汁原味地保存、傳承下去就搞創新,如把西方歌劇加入到崑曲中,這有可能加速崑曲的滅亡。”叢兆桓表示,崑曲藝術需要的是一種精神,不能當成産業來發展,不然“原汁原味”的崑曲將越來越少。

  台灣“中央大學”的洪惟助表示,政府對昆劇,近幾年也願意花錢,但錢多花在大製作,在舞臺聲光布景等方面,花在對昆劇發展沒有多少益處的事情上面;如果能提出一部分,對具有中國崑曲演員周傳瑛學習精神、教學精神、奉獻精神的演員給予精神上、物質上的鼓勵,相信昆劇的前途會綻放光芒。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的教授鄭培凱認為,要講清楚“傳承”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恐怕首先要做的,是把現有主要劇目的傳承脈絡較好、較完整地記錄下來。

  座談會前一天,由文化部與江蘇省政府聯合主辦的、為期9天的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在蘇州召開,全國院團展演場次40場。記載2001年崑曲“申遺”以來中國崑曲保護、傳承和發展的權威資料──《中國崑曲年鑒》于7月1日在蘇州首發。

熱詞:

  • 崑曲藝術
  • 崑曲演員
  • 昆劇
  • 藝術傳承
  • 十五貫
  • 東方早報
  • 中央大學
  • 申遺
  • 中國崑曲年鑒
  • 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