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架起新老藝術家之間的“橋梁”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2日 13: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架起新老藝術家之間的“橋梁”

  ──“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側記

  “多年來,沒有鮮明流派劃分的崑曲界,一直沒有正式的拜師收徒儀式,此次‘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便是要整合全國的藝術資源,打破院團和地域的界限,打造崑曲傳承重任的後備人才隊伍。”6月30日,隨著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董偉在啟動儀式上的發言,由文化部舉行的“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在蘇州正式啟動。

  首批11位當今傑出的崑曲藝術家和22位堪稱崑曲各行當領軍人物的青年演員舉行了集中拜師收徒儀式,這11人涵蓋了巾生、閨門旦、武旦、醜兒等多個行當。

  “青年演員強,則崑曲藝術強;青年演員新,則崑曲藝術新。”專家認為,崑曲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它的存在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講究的是口傳心授、活態傳承。“優秀表演藝術人才缺乏、創作人員青黃不接是崑曲藝術的現狀,通過青年人才與老一輩藝術家的對接,讓青年演員傳承老一輩藝術家身上的表演精髓及其藝術品質。”

  “‘收徒傳藝工程’雖然沒有硬性規定學習的時間和次數,但我們計劃每年向師傅學習兩到三部經典劇目。面對面的傳授和切磋,將使我們對經典劇目中的角色理解更加深入。”拜入汪世瑜門下的第23屆梅花獎得主俞玖林説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蔡正仁是此次收徒傳藝工程的“名師”之一。他認為,傳承,説起來簡單,但其實涉及方方面面。唱詞、音樂、表演、舞蹈都是崑曲藝術的精髓,學習一部戲不可能只學一個角色,需要很多內容加以配合,而“收徒傳藝工程”真正實現了崑曲藝術的系統傳承。

  作為拜師“見面禮”,著名表演藝術家劉異龍將刻有他所有唱腔和劇照的碟片送給了徒弟柳春林和譚笑。他告訴記者,只有演出過幾十場後,有了心得體會才能教授給徒弟,這些碟片可以幫助學生先了解自己的唱腔、念詞,方便以後的學習。

  在“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的基礎上,文化部還將定期舉辦“名家傳戲工程教學成果彙報展演”等,為青年人才提供廣闊鍛鍊和展示的平臺。

  在肯定“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的同時,一些老藝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憂慮:“收徒傳藝工程”縮短了新老藝術家的距離,提供了傳承的便利,但這批青年人才與師父缺乏較深的了解和溝通,加上自身演出壓力、地域差異等方面的原因,經費投入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拜師只是一種形式,希望通過這種形式,架起新老崑曲藝術家之間的橋梁,推動昆劇藝術的發揚光大。”(光明日報記者蘇 雁 通訊員 許學建)

熱詞:

  • 家傳戲
  • 崑曲藝術
  • 青年演員
  • 見面禮
  • 收徒傳藝工程
  • 名師
  • 青年人才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經典劇目
  • 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