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傳承海派文化需要滬語走入校園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09: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中心-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媒體披露,首部小學滬語教材9月初就有望進入課堂。但也有教育學者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與國家的明文規定有所不符,不妨在現階段緩而行之。

  滬語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載體,但近期一項調查顯示,即使在上海本地出生的學生中,目前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聽懂和會説上海話。上海90後不用上海話交流,00後不會説上海話的情況已經十分普遍,長此以往,滬語傳承就會出現斷層。因此,滬語教育應早日未雨綢繆。

  滬語形成的歷史是與上海開埠密切相關的,在從閉關鎖國狀態一步步走向開放的過程中,原有的語言文字明顯不夠用,於是就不斷發明各類新詞語,或者直接借用外來語、各地移民方言,藉以把握新事物,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滬語。海派文化的務實、包容和對現代法治意識的認同,其實都已深植在滬語中,成為一種文化自覺。

  我們也應該看到,經過多年的努力,上海中小學普通話教育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全社會也已形成普通話交流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適當引入一些滬語興趣課程,反而能進一步推進第二代新上海人更快融入城市生活,對提高城市的包容性是有利的。讓孩子更快具備學習多種語言的能力,才能促進他們未來更好適應社會變化,擁有更多元的發展路徑選擇權。當然,滬語進校園,不能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新民網評論員)

熱詞:

  • 滬語
  • 海派文化
  • 文化自覺
  • 課業負擔
  • 學生
  • 課程
  • 進校園
  • 中小學
  • 新民網
  • 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