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北京飛控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能力提升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1日 2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北京7月1日電 題: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能力提升

  中新社記者 歐陽開宇

  天宮神九載人對接任務獲得圓滿成功。北京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在接受記者採訪談及此次任務時,多次提及中國載人航天飛行控制能力得到了提升。

  過去十幾日,中新社記者在北京飛控中心目擊了神舟九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成功進駐天宮一號、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飛船順利返回等過程的直播實況。實際上,從船箭分離到飛船入軌,從飛船4次遠距離導引控制到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施自動交會對接,從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到飛船安全返回著陸場,遍佈國內外的15個測站,分佈在太平洋上的3艘測量船,都要由北京飛控中心指揮調度,所有對飛船和天宮發送的指令都從中心發出,所有的數據都在這裡匯聚。

  作為飛控系統的“神經中樞”,北京飛控中心是載人航天任務的飛行控制中心和決策指揮中心。

  就本次載人對接任務而言,陳宏敏介紹説,航天員這次在軌飛行13天,時間之長,前所未有,以及首次實施航天員手控交會對接等都形成了挑戰。

  “從飛行控制角度看,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天地協同控制’,最大難題是‘異常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最核心的問題是‘飛行控制精度’,最關鍵的工作是‘確保航天員絕對安全’。”陳宏敏説。

  鋻於此,北京飛控中心先後組織50余次關鍵過程推演,組織40余次專業對口技術交流。制定50余份飛控方案、700多項應急預案,確保有備無患。組織進行內部聯調、無線聯試、演練等5個層面500余次聯調聯試。飛控中心調度指揮4個中心、18個測站(船),5個試驗隊,發出口令近2萬條,組織手動發令500余次,無一差錯。

  由於控制精準,任務原計劃在飛船對接前進行的5次遠距離導引控制減到4次,組合體運行期間的軌道維持也從原來的2次減少到1次,控制精度遠優於指標要求,實現了飛控能力的新躍升。

  對於此次任務最大的特點和亮點“載人飛行、手控對接”,陳宏敏説,手控對接儘管以航天員手控操作為主,但一旦出現問題,需要地面的全方位支持配合,飛控中心必須具備強有力的專業支持能力。比如手控交會對接,中心專門成立了對接專業支持小組,制訂了協同工作程序。同時,通過發送電子郵件、文本文件,開通專用話等專業支持手段,確保了航天員在軌操作順利實施。

  天宮神九載人對接任務順利完成,意味著中國全面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空間站呼之欲出。在航天任務不斷增加的趨勢下,飛控中心承擔的任務將會更多。“隨著重大任務密集度越來越高,我們做了許多嘗試,特別是通過改進、調整,傳統的飛控模式,逐步提升自動化水平。”陳宏敏説。

  自動化的核心是智慧化。陳宏敏解釋説,以往需要4至5人,2至3周完成的工作,現在只需幾分鐘、十幾分鐘。此外,中心改進了以往全手工的注入數據傳遞會簽機制,開發了一套網上注入數據的會簽確認系統。通過這些自動化、智慧化手段,在安全性、正確性和時效性等多個方面顯著提高了飛控能力。(完)

熱詞:

  • 控中心
  • 交會對接
  • 載人航天飛行
  • 航天員
  • 手控
  • 飛控系統
  • 飛船
  • 軌道維持
  • 控制精度
  • 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