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廣州日報:慰藉“空巢老人”功夫在立法之外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8日 11:2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在草案形成過程中有較大爭議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條款,寫進了草案。(6月27日《新京報》)

  “常回家看看”的確不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寫進法律並不會影響法律的權威性。事實上,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法律所宣示和倡導的這種價值取向,如何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立法者依然秉持將“常回家看看”寫進法律,説明對現實生活中“不回家看看”的現象感到異常焦慮。

  雖然可以對“常回家看看”進行宣示性規定,但法律的作用也僅僅限于宣示性,決定了這樣的義務只是道德義務而非法律義務。法律規定的這種“無奈”是一種必然,因為法律只可能是底線的道德,更多道德義務的履行需要靠社會輿論和環境去引導。

  不過,需要澄清的是,在“常回家看看”作為一種道德義務的語境下,“不回家看看”並不意味著道德滑坡。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的“空巢老人”和需要父母“常在自己身邊”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弱勢不一定來自親情的淡漠,而是社會的巨大變遷。

  人口的老齡化和獨生子女政策,使得一對年輕的夫婦要面對4個老人和1個孩子。作為履行“常回家看看”道德義務主體的年輕夫婦,其最應該履行的是供養家庭生存的義務。當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等生存的壓力一股腦地襲來,這些就足以讓人應接不暇時,精神上的慰藉其實是一種奢侈品。“常回家看看”,與老人共享天倫之類,不僅是老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年輕人的精神需要。只有社會不斷地創造條件,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不再總是感受到生存的壓力和焦慮時,精神訴求的滿足才不會成為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志 靈)

  閱讀推薦:健康速遞:美國繪出人體細菌地圖 七成公務員健康不好

  閱讀推薦:健康熱點:17种家常菜是健康殺手 性生活後的6大禁忌

  閱讀推薦:疾病週刊:日曬可致皮膚衰老 曬傷後灼燒疼痛宜冰敷

  閱讀推薦:健康速遞:關於衰老的七個誤區 男童遭恙蟲咬傷命根

  閱讀推薦:疾病週刊:痛風重男輕女可致殘疾 需多吃果蔬少飲酒

  閱讀推薦:健康熱點:夏季必吃的11種清火食物 床上必學9個急救大法

  閱讀推薦:疾病週刊:肩周炎常見於50歲後 與年輕時的習慣有關

  閱讀推薦:健康速遞:3成人每天上班超10小時 “長壽食譜”備受質疑

  閱讀推薦:疾病週刊:如何降低人流風險 圖解全程 術後怎恢復?

  閱讀推薦:健康速遞:我國每年120萬人因吸煙死亡 健康心臟"8步計劃"

  閱讀推薦:健康熱點:8種癌症早期信號致命 千萬別生吃10種常見食物

  閱讀推薦:疾病週刊:手足口病可危及生命 成人不發病但可傳染

  閱讀推薦:健康熱點:身體六大部位最想吃什麼 夏季暴瘦的10減肥食物

熱詞:

  • 空巢老人
  • 留守兒童
  • 常回家看看
  • 道德義務
  • 不回家看看
  • 新京報
  •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草案)
  • 廣州日報
  • 人口的老齡化
  • 精神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