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對“中醫文化進校園”的多維解讀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計劃全面啟動“中醫文化進校園”工作。下學期起,全市統一的中醫校本課程(小學版)將正式啟用,該課程老師將在本週報名遴選後接受中醫部門培訓。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項課程旨在普及中醫文化,非硬性規定,課程不進課表,不列為考試項目。(6月25日《京華時報》)

  “甘肅醫務人員9天打通任督二脈”的報道剛剛平息,北京推動“中醫文化進校園”,又讓古老的中醫火了一把。對此,一些人質疑其變相加重學生課業負擔。其實,不做硬性規定、不進課表、不考試,這一系列前置條件已經最大限度為中醫校本課程減負,確保其輕鬆上陣。校方可以根據教學進度,靈活安排;同時,學生也能夠快樂學習,汲取營養。由此可見,增加課業負擔的擔心不免有些多慮。真正需要擔心的,倒是如何在考試之外探索合適的監督機制,避免一些學校淺嘗則止,甚至束之高閣,使這一創新之舉流於形式。

  當然,對於“中醫文化進校園”,盡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跳出具體操作層面,我們不妨從教育理念、文化傳承、健康科普的角度,對其導向價值進行多維解讀。

  其一,“中醫文化進校園”,彰顯了教育理念的理性回歸。教育者,教書育人也。然而,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近年來各地學校普遍“重教書、輕育人”,注重書本知識傳播,忽略學生作為“人”的健康成長。中醫進課堂,體現了教育部門和機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合理膳食可以減少小胖墩、腳趾抓地可以預防近視眼……這一系列生活保健、心理調節知識的傳授,有利於引導孩子們關注身體素質,做到德智體全面發展。

  其二,“中醫文化進校園”,闡釋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路徑。中華文化淵源流傳,博大精深,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入選“非遺”項目最多的國家,但寶貴的傳統文化更多地只存在博物館中、故紙堆中,以及老藝人的記憶中,缺乏鮮活的生命力,瀕臨後繼無人的窘境。從前些年的京劇進課堂,到如今中醫進校園,實踐證明“從娃娃抓起”不失為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各地可以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地方文化校園普及,讓傳統文化惠及青少年,讓孩子們愛上傳統文化,形成良性互動。

  其三,“中醫文化進校園”,敲響了健康知識的普及號角。“神醫”張悟本轟然倒下,“養生教母”馬悅淩跌落神壇,近年來養生市場一地雞毛的背後,是公共衛生知識普及大大滯後,難以適應民眾對健康養生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真正的中醫日漸式微,遭遇“取消中醫”的板磚,中醫上並不存在的“打通任督二脈”,反倒因為武俠小説的傳播而名聲大振,這不免有些黑色幽默。不僅孩子們要學習中醫文化,大人們更要“補課”健康常識。是否可以多舉辦一些社區課堂,深入淺出地宣講健康養生知識,積極主動地用科學的養生理念,搶佔公共衛生知識宣傳陣地,這是“中醫文化進校園”留給我們的一道思考題。(張楓逸)

熱詞:

  • 中醫文化
  • 進校園
  • 進課堂
  • 導向價值
  • 校本課程
  • 文化傳承
  • 打通任督二脈
  • 神醫
  • 京華時報
  • 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