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打破公共服務的“身份藩籬”(人民時評)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0日 0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治理者來説,改變公共服務中的“身份藩籬”現象,關鍵是更新治理理念,把公正、開放、包容的追求放在首位

  近日的一些新聞,放在一起讀別有感觸。

  一類是凸顯“門檻”的。在北京,實名出租公共自行車進行試運營,但服務對象須有北京市戶口。在杭州,新頒布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條例規定,想申領居住證須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另一類是消除“門檻”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讓外來務工人員也有了租住公租房的機會。

  公共自行車,因為戶籍限制,讓“公共”有些縮水;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規定,因為學歷限制,讓“服務”打了折扣。對此,有網友感嘆,租賃保障房都打破戶籍限制了,為什麼租公共自行車反倒念起了緊箍咒?

  類似現象在社會生活中還時有所聞。諸如招聘資格、落戶限制、就學條件、貴賓席位等,把原本屬於共享的公共資源和權益,按照各種身份標簽進行再分配,其中暴露的問題值得反思。

  誠然,由於供需矛盾尖銳、政府財力有限,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做到人人滿意、個個高興顯然並不現實,實現有質量的普惠也需要一個過程,比如北京公共自行車服務系統已經承諾,試運營後會逐步放開,服務對象將由本地人覆蓋到外來務工人員乃至旅遊人口。但問題在於,只有在公正的治理規則下、公平的資源分配中,人人共享才會有堅實基礎。

  如何把握公共治理中的“公正”?有學者指出,這需要接受“無知之幕”的檢驗——判斷一項決策是否公正,最理想的方式是把大家放到一個幕布後面,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走出這個幕布後是什麼角色。這樣的好處是,大家不會因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給出不公正的意見,也不會去謀求不必要的過多利益,保證最弱勢的角色能得到最大可能的保護。

  走出“幕布”,你可能是本地人,也可能是外地人,可能是大學畢業生,也可能是大字不識一筐的人,這時候,你還會把本市戶口作為拿到公共自行車鑰匙的條件嗎?會把高中學歷作為申領居住證的條件嗎?這就是轉變思維方式帶來的觀念變化。

  對治理者來説,改變公共服務中的“身份藩籬”現象,關鍵是更新治理理念,把公正、開放、包容的追求放在首位,在人們權利意識高漲的背景下尋求新的解決方案,而不是習慣性地依賴戶籍約束、條件準入、區別對待等老辦法,換取管理上的“便利”和“效率”。

  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是包容性發展的根本目的。實現這一目的,需要長期的過程,但更需要從一開始就在公平正義、開放共享的軌道上運行,掃除由於區域差別、城鄉差距、經濟條件等造成的現實障礙,讓社會管理者的思維更為開放親民,讓社會成員的心態更為理性豁達。正如北京公共自行車可在全市通存通取,人們期待,用社會公正之輪驅動的公共服務,不斷打破身份藩籬,實現全國的“通存通取”。

熱詞:

  • 服務
  • 門檻
  • 幕布
  • 公共服務均等化
  • 公共治理
  • 身份藩籬
  • 效率
  • 無知之幕
  • 治理理念
  • 戶籍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