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2012部委網上系列訪談]商務部談對外貿易、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等有關問題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3日 19: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6月13日,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張夏令、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司長呂繼堅、機電和科技産業司副司長周若軍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張夏令

    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司長呂繼堅

    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産業司副司長周若軍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 為了加強中央政策措施的解讀,回應廣大網友關心的熱點問題,近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會同有關部門集中開展“2012部委網上系列訪談”。6月13日上午,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張夏令、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副司長呂繼堅、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産業司副司長周若軍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演播室,分別就對外貿易、服務貿易和加工貿易等有關問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

       2012年前五個月對外貿易情況

    張夏令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時透露,根據海關統計,1-5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1510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7%。其中,出口7744億美元,同比增長8.7%;進口7364.9億美元,同比增長6.7%;累計貿易順差為379.1億美元。5月,我國進出口總值為34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4.1%。其中,出口1811億美元,增長15.3%;進口1624.4億美元,增長12.7%。

    關於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張夏令總結為五個方面。

    一是單月進出口增速波動較大,且呈下行態勢。1-5月進出口總值增長7.7%。但單月進出口總值增速分別為-7.7%、29.5%、7.1%、2.7%和14.1%。

    二是一般貿易出口平穩增長,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回落。1-5月,一般貿易進出口8015.7億美元,增長8.8%。其中出口3718.3億美元,增長9.8%;進口4297.4億美元,增長8%。同期,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5302.3億美元,增長4.4%。其中出口3404.4億美元,增長6.3%;進口1897.9億美元,增長1.3%。

    三是與新興市場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傳統市場增長不平衡。1-5月,我國與俄羅斯和巴西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63億和332.3億美元,增長24.4%和10.9%。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為1537.4億美元,增長9.2%。與美國雙邊貿易額為1900億美元,增長12%。與歐盟雙邊貿易額為2208.2億美元,增長1.3%。中日雙邊貿易總值為1347.1億美元,增長0.4%。

    四是中西部地區呈良好上升態勢,東部地區增速持續減緩。1-5月,重慶市和河南省的出口增速分別為2.3倍和1.1倍,四川省、江西省和廣西自治區出口增速分別為78.7%、57.2%和22.7%。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出口額分別為1229.9、858.9和824.9億美元,分別增長2%、5.3%和3.1%。山東出口492.2億美元,下降0.5%。福建和北京出口額分別為357.9、227.8億美元,分別增長9.3%、4.8%。五是機電産品出口增速平穩,大宗進口商品價格明顯下降。1-5月,我國機電産品出口4478.8億美元,增長9.9%,較同期我國出口總體增速高1.2個百分點,佔同期出口總值的57.8%。其中,電器及電子産品出口1794.6億美元,增長6.7%;機械設備出口1485億美元,增長12.1%。同期,服裝出口525.7億美元,增長2.5%;紡織品出口380.7億美元,增長1.4%;鞋類出口164.2億美元,增長8.5%。1-5月,我國鐵礦砂進口3.1億噸,增加9%,進口均價為每噸138.4美元,下跌13.9%;大豆進口2343萬噸,增加20.7%,進口均價為每噸544.7美元,下跌5.7%。此外,機電産品進口297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從1-5月海關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2年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將面臨複雜和嚴峻的挑戰,完成今年10%的增長目標任務艱巨,使命光榮。”張夏令表示,從應該看到,圍繞“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商務部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調整進出口結構、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和梯度轉移、著力開拓新興市場、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加強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規範進口經營秩序、爭取進口大宗商品價格話語權等工作正在取得成效,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增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歐債危機影響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

    現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歐盟至今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針對網友關於“歐債危機對我國外貿是否有影響”的問題,張夏令表示,歐債危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發展是有影響的。

    張夏令介紹,2010年5月,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經過半年左右的傳導,中歐貿易自2011年開始受到影響,主要表現為我對歐出口增速下滑。2010年我對歐出口增長31.8%,比我整體出口增速高0.5個百分點,2011年我對歐出口增長14.4%,比我整體出口增速低5.9個百分點,2012年1-4月我對歐出口下降2.0%,比我整體出口增速低8.9個百分點。

    目前,歐盟已成為我第一大出口市場,我對歐盟出口占整個出口的比重接近20%。張夏令指出,隨著近期歐債危機的持續惡化和升級,歐元區經濟復蘇更具不確定性。這將對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需求産生重大影響,我對歐盟出口將面臨較大的壓力。

    “為克服歐債危機對我出口的不利影響,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歐美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新興市場,積極培育周邊市場,促進我對外貿易持續穩定增長。”張夏令説。

  多舉措提高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速

    根據海關統計,今年前5個月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5302.3億美元,同比增長4.4%,佔同期進出口總額的35.1%,低於同期全國外貿增長3.3個百分點。其中,加工貿易出口3404.4億美元,增長6.3%,佔同期出口額的44%,低於全國外貿出口增速2.4個百分點;加工貿易進口1897.9億美元,同比增長1.3%,佔同期進口額的25.8%,低於全國外貿進口增速5.4個百分點。

    “今年以來,加工貿易增速確實偏低。”周若軍説,“從加工貿易的特點看,其出口最終市場主要在美、歐。當前歐美需求不振,是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偏低的主要原因。我們知道,一般貿易進口更多用於滿足國內需求,而加工貿易進口則主要用於加工後出口,滿足外部需求。出口不振,當然會影響以出口為目標的進口。”

    周若軍表示,近年來,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各地方政府積極出臺政策,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延長加工貿易産業鏈,支持企業由單純面向國際市場轉向國內、國際市場並重。2011年,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出臺了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政策文件。她相信,有關政策舉措對提振企業信心、促進企業增強競爭力和發展後勁具有積極意義。

  “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穩步發展

    當前,全球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發展趨勢強勁。呂繼堅做客中國網絡電視臺時,介紹了“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情況。

    呂繼堅介紹,目前,服務業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70%,主要發達經濟體的服務業比重達到80%左右;服務出口占世界貿易出口的比重達到20%,而且還在加快發展。服務貿易日漸成為世界各國改善國際收支狀況、提高國際分工地位的重要手段。

    呂繼堅表示,“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穩步發展,主要呈現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貿易規模迅速擴大。“十一五”時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05年的1571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4191億美元,年均增長18.3%,高於貨物貿易年均增長2.3個百分點,高於世界服務貿易年均增長近10個百分點,全球佔比從3.2%增長到5.2%。

    二是國際地位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服務貿易的世界排名基本保持每年上升一位的發展速度,2011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量世界排名第四位,服務出口和服務進口分別位居世界第四和第三位。

    三是貿易結構逐步優化。“十一五”時期以來,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諮詢等高附加值新興服務貿易快速起步,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這一部分的進出口總額從2005年的152.7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646億美元,年均增長27.2%,佔服務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從9.7%上升到15.4%;運輸、旅遊、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穩步發展,規模優勢繼續鞏固,這一部分的進出口總額從2005年的991.4億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555.2億美元,年均增長17.1%。

    “雖然我國服務貿易發展速度較快、規模不斷擴大,但是由於起點低、底子薄,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總體水平與發達國家比差距較大,國際競爭力仍然較弱。”呂繼堅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偏低。與我國自己的貨物貿易相比發展水平較低。2011年我國服務進出口與貨物和服務進出口總額之比為10.3%,低於同期18%的世界平均水平;從我國服務貿易總額佔世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來看,水平也較低,2011年該比值僅為5.2%。同期,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佔世界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則為20%。

    第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存在較突出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不平衡:一是服務出口和服務進口發展不平衡。我國服務貿易一段時期以來處於逆差狀態,2011年逆差額為549.2億美元。逆差行業主要集中在運輸服務、旅遊和保險服務以及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等領域,反映了國內經濟和貨物貿易發展所産生的國際航運、貨運保險、先進技術等方面的競爭力不強。

    二是服務貿易行業結構不平衡。計算機和信息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諮詢服務等高附加值服務貿易在服務進出口總額中的比重仍然偏低,運輸、旅遊、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仍佔據我國服務貿易的主導地位。

    三是重點服務貿易行業內部結構不平衡。以技術貿易為例,存在的主要結構性問題包括:技術引進方式仍較集中,仍以專有技術許可或轉讓、技術諮詢與技術服務等方式為主;技術進口來源地仍較集中,歐盟、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仍是技術引進的主要來源地;技術引進的地區較集中,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技術出口領域較集中,主要是軟體出口。四是服務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運輸、保險、計算機和信息服務、諮詢服務和廣告宣傳等領域較內陸地區具有明顯優勢,目前是我國服務貿易的主要出口地區。2011年,90%的服務貿易集中在東部11個省份,其中北京、上海和廣東合計佔65%。

    五是服務貿易國際市場結構不平衡。我國服務進出口主要集中于中國香港、歐盟、美國、日本、東盟等國家(地區)。其中,中國香港一直是內地最大的服務出口目的地、進口來源地和順差來源地,雙邊服務貿易佔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四分之一。2011年,與中國香港、歐盟、東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地區)的服務貿易額佔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的64%。

熱詞:

  • 部委訪談
  • 商務部
  • 對外貿易
  • 服務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