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4日電 (記者賈玥 羅旭) 衞生部醫管司副司長孫陽、醫政司副司長郭燕紅、規劃財務司副巡視員王玉洵今天下午做客人民網,以“創新體制機制,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為題接受本網在線採訪並與網友交流互動。本場訪談是“全國糾風工作系列訪談”的第六場。
孫陽指出,醫改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很多措施要取得效果還是要有一段時間的探索。但是,雖然如此,在這三年裏面,還是能看到老百姓通過醫改得到了實惠:
首先,醫改在一開始就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醫療衞生需求作為一切改革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促進社會公平、提高服務可及性作為優先目標,通過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比如東西部、邊遠地區和城市,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把低收入群體、困難企業職工以及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把他們作為重點保障對象,優先滿足這些群眾的看病的一些基本需求,所以群眾確實得到了一些實惠。
具體來講,一是就醫負擔開始減輕。醫改啟動實施以後,醫療保障的覆蓋面擴大到13億,其中,很多人以前是沒有醫療保障的。而且報銷比例也在逐漸增加,現在住院政策內報銷達到70%,在2008年這個比例是50%。另外是基本藥物在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尤其是政府辦的醫療機構廣泛推開,使基層的藥費有了明顯的下降。這種“一升一降”,使得群眾感覺到負擔和以前相比在下降。還有一個統計數據,衞生支出個人所佔的比例,這幾年有明顯的下降。2010年個人支出、個人所承擔的費用佔整個衞生費用的35%,改革以前是40%。早在2001年的時候,個人負擔是60%。
二是現在群眾看病比以前方便了。通過三年大力投入,加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的網絡建設,使鄉鎮衞生院、村衞生所、縣級醫院有了非常大的發展。很多群眾不用像以前那樣跑很遠的地方解決看病問題,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基本疾病的診治。另外,在全國醫院推廣便民惠民服務,開展了預約診療、節假日門診、優質護理服務等,人民群眾看病更方便。三是醫保即時結算做了大量的工作,減少了參保患者“墊付、跑腿”等,方便了患者就醫,減輕了患者負擔。
三是健康保障得到加強。隨着全科醫師制度啟動實施,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面向城鄉居民提供了公共衞生服務,衞生服務的模式開始發生變化,預防優先、健康管理的理念和服務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城鄉居民的生活和就醫方式。
四是整個醫療服務系統的救治能力這幾年有了很大提高。醫療服務,無論是安全、質量,還是服務,有一個全面的提升。
“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孕産婦死亡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健康指標,2008年每十萬孕産婦死亡是34.2,這三年的時間降到26.1,有很大幅度的降低。還有一個重要的指標是嬰兒死亡率,從每千人口的14.9下降到12.1,説明我們整個服務體系的救治能力這幾年有很大的提高。”孫陽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