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信貸資産證券化前路坎坷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2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央行、銀監會、財政部近日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由此標誌,停滯四年之久的信貸資産證券化進程重新啟動。

  我們樂意用“進程”一詞定義信貸資産證券化工作,原因在於此金融深化特定步驟高度契合金融市場自我完善內在要求。作為普遍性規律,資本市場不斷擴容必然導致銀行負債日益呈現短期化、活期化趨向,但在另一方面,銀行資産運用卻又帶有難以克服的長期化傾向。因此,為了消除這種銀行存貸款期限錯配所暗含的流動性風險,信貸資産證券化自發地成為了克服市場固有缺陷最便利的手段,最好例證便是美國一半以上的住房貸款、四分之三以上的汽車貸款,均已通過證券化方式變現流通。

  信貸資産證券化勢在必行。然而中國的現實情況,即便拋開老生常談的法規滯後、人才匱乏、信用不彰等外圍缺失不談,單以核心條件而論,就有以下擔憂。

  首先,一如我國金融供給積弊已久的非市場化取向,當下所見的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同樣表現出顯而易見的政策偏好。譬如“通知”所稱的“鼓勵金融機構選擇符合條件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貸款、涉農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經清理合規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等等,這些向來需要政府驅策的貸款投向是否能夠經得起市場檢驗,起碼不能令人放心。其中僅以融資平臺公司貸款為例,據銀監會通報,該類貸款存在嚴重償還風險的比重總體高達23%,很難設想,以此為基礎資産的證券化産品究竟會否“嫁禍於人”?

  其次,倘若只是質量堪憂,那麼通過充分、自主的市場博弈,證券化産品尚有可能經由合理的風險定價獲得市場自生能力,但中國的利率管制導致的後果之一就是,至今未能形成清晰、準確的資金收益率曲線。因此,即使是在那些形式上已經基本實現市場化定價的金融市場(如債券市場),由於缺乏可置信的未來預期,各類金融産品的價格往往也是失真的(如地方債),更不用説,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幾乎不可能突破債權本身給定的利率,而這個利率上限顯然只可能是法定的。

  第三,孱弱的金融市場尚未培育出足夠數量的專業風險投資人主體,因此,這就很難避免原本旨在分散風險的信貸資産證券化反而因為互持加劇系統性風險交叉感染。譬如此前某商業銀行發行的兩期證券化産品,銀行體系持有的比例高達90%以上,甚至就連規模遠超證券化産品不止一個數量級的次級債,銀行互持的比例同樣高達50%以上。

  前路如此坎坷,但中國的金融穩定與發展大局又在不斷倒逼信貸資産證券化向前邁進。因此,面對這種現階段中國金融改革處處可見的完善市場與防範風險雙重任務,為今之計,一是要在穩妥可靠的前提下大膽試點,再就是仍然要在基礎性的金融生態優化課題上老老實實下大工夫,謀大進展。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熱詞:

  • 信貸資産證券化
  • 證券化産品
  • 期限錯配
  • 通知
  • 利率上限
  • 進程
  • 金融市場
  • 銀監會
  • 資金收益率
  • 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