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全國政協重點提案:讓民族文化成旅遊扶貧之“魂”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4日 09: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廣西的每一個民族和地區在歷史風雨的浸潤下,都飽含著深厚而悠遠的文化內涵,這是開展和挖掘旅遊扶貧資源中最寶貴的東西。”説這番話的時候,趙維綏委員正行走在廣西唯一的侗族自治縣——三江縣丹洲鎮的青石板路上。

  廣西擁有壯、漢、瑤、苗、侗等12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全國政協重點提案調研組的委員們每到一地,都會詳細詢問地方的傳統文化特色是什麼?傳統習俗有什麼淵源?歷史文化遺跡有沒有保護措施?“今天的遊客大多只看到眼前擺的是一種器物、手工藝品或者傳統食品,當地旅遊開發要做的是把背後的故事講出來,發揚和傳承下去,用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去吸引和感染外地遊客,也更有利於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直接參與旅遊産業。”劉志忠委員在此次調研中多次做出類似的表示。

  紅瑤是瑤族的一個支系,因穿紅色服裝而得名。紅瑤女性有蓄髮、梳粧髮型的習俗,紅瑤女子只有在18歲成人禮時剪一次頭髮作為珍藏,此後終生不再剪髮,這是紅瑤人最具民族特色的傳統習俗。“據我向當地人了解,現在年輕人都要外出打工,長頭髮不好打理。能堅守這個世代相傳的民族習俗的女孩子已經越來越少了。”吳愛紅委員本身就是廣西人,她説,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中出現的斷代問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或許有一天,很多少數民族習俗我們只能在書本裏看到。

  廣西近年來在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三江縣的侗族木結構建築技藝和侗族大歌在內的很多特色民族工藝和文化,都被成功列入國家或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不少委員認為,真正的保護和傳承要靠提高少數民族群眾自己的積極性,旅遊扶貧工作的開展正在起到這樣的作用。

  桂林市龍勝縣黃洛瑤寨的歌舞場內,身著傳統紅瑤民族服飾的女子正向觀眾展示她們引以為豪的長髮。伴隨著瑤族民歌《長髮瑤》的背景音樂,她們有的站在窗臺後面,彎下腰來梳理超過1.5米長的頭髮,有的現場表演著將長髮盤到頭上的動作。

  隨著黃洛瑤寨現在旅遊業的日益興旺,寨子裏一天要為遊客們表演好幾場長髮舞。寨子裏的阿婆們“秀”出了自己藏了多年的長髮,年輕姑娘們也開始蓄起頭髮,來參加寨子裏的表演。林賢鬱委員説,在旅遊産業中大力發展民族歌舞和傳統表演項目,遊客們喜歡,當地老百姓增加收入,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保護和傳承,這是一舉多得的好路徑。

  “還要逐漸推動文化産業與旅遊、體育、建築和會展等行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文化産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産業集群,把民族文化産業打造成為廣西的特色優勢産業。”劉峰岩委員認為,在推動廣西旅遊産業時,要注重突出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獨特性,改變目前各地旅遊産業“千人一面”的現狀。

  國一民委員十分贊同劉峰岩委員的觀點,此外他還建議在廣西扶持一批較高藝術水準的重大民族文化産業項目,建設少數民族産業園區和民族傳統産業基地,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文化遺産挖掘、保護、搶救、整理和展示工作,並建設一批文化博物館,讓文化真正成為廣西旅遊扶貧的“靈魂”。(包松婭)

熱詞:

  • 旅遊扶貧
  • 旅遊産業
  • 全國政協
  • 民族文化産業
  • 民族工藝
  • 民族服飾
  • 旅遊開發
  • 遊客
  • 民族文化傳統
  • 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