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徐冰:利益劃分是清理公路收費關鍵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1日 14: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評論員徐冰

  一場高調的公路收費治理運動,于6月20日正式拉開序幕。在為期近一年的時間內,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五部委將重點從超期收費、通行費標準過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費三個方面,專項治理屢遭詬病的公路收費。此番治理可謂順應民心,也沉甸甸地寄予了公眾的厚望。但不可否認,厚望所寄絕不等於深孚眾望,準確而言,當前的厚望更多的還是深深懷疑的觀望。基於現實身歷,人們有理由對治理效果報以懷疑。

  中國公路收費之亂,由來已久且持續引發民怨;對其的治理,也是稀稀拉拉不絕於耳。但每次治理的效果究竟如何,卻早已無需多言。從媒體報道得知,兩年前為配套燃油稅而逐步取消的二級公路收費,不少也已改頭換面死灰復燃。這一最新的治理例證再一次清楚地表明,開展一場專項治理運動不是什麼艱難之舉,消除收費的盈利動機和暴利衝動才是問題關鍵。

  讓人悲觀的在於,當下其實並無什麼現實可行的遏制以路謀財的辦法。那些超期收費、通行費標準過高以及不合理的收費,都或多或少有“文件”支撐。諸如縮小收費間距之類明顯違規的收費,想必不佔大頭。

  公路收費之亂的根源,在於以路謀財,更在於地方政府存在強烈的漁利動機。要想富先修路,如果説早期的公路經濟尚存便利交通,促進經濟大循環之意,今天則更多地顯露出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的強盜行徑。所謂收費還貸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大體不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維的延伸。

  據報道,在許多地方,公路收費已成緊隨土地財政之後地方的第二大收入來源;公路的高收益,僅從2010年A股19家高速公路上市公司平均業績增長近20%、八成毛利率水平超過了50%即可見一斑。2010年,中國物流總費用佔GDP比重約18%,比發達國家高出一倍。

  假如不是公路收費已成助推通脹的一大利器,很難想象此番五部委的聯合治理能如此高調施行。問題就在於各級政府利益已深涉其中,治理的實質實際是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於是如同很多其他領域的治理一樣,治理方法大體不外于中央向地方施壓。壓一壓短期內自然管用,但隨後的反彈卻也指日可期。至於反彈的理由,當然不乏充分和必要,各種高蹈的大旗,使得治理不過異變為討價還價。各方雖然都表現出了高姿態,實際效果如何,則只有在路上才能知道了。關於中央與地方的博弈,有一個案例頗有意思,由其或可猜測公路收費治理的可能結果。6月16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專欄)主持召開第18次部長辦公會議,提出要與有關部委共同研究2010年度問責工作。但有專家提出,2009年的違法問責到目前依然是只見約談不見問責結果。

  公路雖名字上挂著“公”字,也並不是所有的公路都具備公益屬性。但是,由政府出面,以及由政府授權而由私人資本投資的公路,則註定具有公益性質。於此,公路很類似水、電等公用産品,其經營雖不必皆由政府操辦,但定價卻不是企業説了算。

  目前許多收費公路的詭異之處在於,定價雖仍由政府控制,公益性卻已蕩然無存,政府已成經營中利益鏈條的重要一環。長遠看,如何規範政府的經營動機,是治理公路收費亂象的要害,但目前,如何壓縮政府的盈利空間,也即如何與地方博弈利益劃分,恐怕是此次五部委公路收費專項治理的關鍵和難點。

熱詞:

  • 公路收費
  • 收費還貸
  • 收費公路
  • 利益鏈條
  • 文件
  • 通行費
  • 2010年
  • 國家土地
  • 徐紹史
  • 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