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工是否都得戴假發才能求職?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30日 07: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謝頂謝得厲害,跟小老頭似的。來應聘的時候領導就説,你的技術不錯,可就是看著太老了。我就趕緊去買了假發戴上。”趙忠偉説。從身份證上看,趙忠偉是1970年生人,剛滿42歲。但事實上,他出生於1963年,今年已經49歲了。“辦身份證時上錯年齡了,沒想到現在幫了我大忙。這個我跟誰都不説,要是單位知道了,肯定不會要我。都奔50的人了,技術再好,誰會要呢?”(5月29日《第一財經日報》)

  筆者注意到,近日有兩則與農民工相關的新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30多名畢業生用“民工版”畢業照揮別青澀;而真正的農民工趙忠偉需要一頂假發掩飾年齡獲得工作機會。雖然那些學生身穿汗布衫,手拿電鋸、扳手,儼然一副農民工的模樣,但依然掩飾不住洋溢在他們身上的青春與自信;同樣的,僅憑一頂假發又如何能夠遮擋歲月給趙忠偉留下的痕跡,化解中年農民工的尷尬處境?

  當年輕一代自以為掙脫土地的束縛奔向大都市尋求夢想時,誰能保證若干年後,居無定所、身無所長的他們不會像父輩一樣需要一頂假發來掩飾尷尬、謀求生存?大城市扶搖直上的房價、無鬆動跡象的戶籍壁壘、令人望而生畏的就醫門檻等帶來的重若泰山般的生活壓力迫使農民工處於城市的邊緣地帶,他們無緣享受普通市民該有的福利待遇,更無多少可能在城市定居,所以才有很多年輕人紛紛逃離北上廣。年輕是最大的資本,不同於青年人尚有機會重頭再來,人到中年,既缺技術又無體力,他們的生活處境怎麼會不尷尬?

  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超過30歲的農民工比例高達61%,其中,41歲-50歲的佔24.0%,50歲以上的農民工佔14.3%。這意味著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中年農民工實際上已成為我國農民工的主體,他們的尷尬處境也正體現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困局。

  勞動力豐富一向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但近年來“民工荒”已從珠三角蔓延至長三角,由此催生的勞動力成本上升、企業競爭壓力加大也給我國的經濟轉型帶來一定阻礙。化解中年農民工的尷尬處境,實際上也是為我國經濟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或知識密集型轉變探索出路。

  最近一段時期,一些地方,如河南、廣東等,號召取消“農民工”稱謂,意圖從形式上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向農民工表達歡迎之態。但實際上,要取消的不僅僅是一種稱謂,而是橫亙在城鄉之間的二元經濟結構,以及讓農民工缺乏踏實存在感的戶籍限制。農民工能否與城市裏的普通市民一樣擁有平等的待遇才是最核心的問題,也是城市能否留下他們的重要籌碼。對中年農民工來説,用人單位能否擯棄年齡歧視、重用有技能者更為關鍵。

  從社會及企業的角度來説,還應加強對農民工的專業技能培訓,提供較為通暢的晉陞渠道、令人安心的福利待遇,從根本上保證農民工具有一定的生存技能。這樣,他們不至於在耗費體力半生、步入中年後,只能借助一頂假發來獲得工作機會。(梁瑜)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熱詞:

  • 農民工
  • 1970年
  • 求職
  • 戴假發
  • 第一財經日報
  • 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
  • 戶籍限制
  • 青澀
  • 徵稿啟事
  • 畢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