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教育家是“長”出來的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9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北京市教委擬取消“首都教育家”評選,對行政指令鳴金收兵。“旨在營造首都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樹立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先進典型”──評選“首都教育家”的初衷不可謂不好,但如果無視教育規律,對教育搞指令性計劃,按簡單劃一的標準來衡量教育家,則會導致手段與目標的背離。須知,教育家不是評出來的,而是長出來的。

  教育家是教育領域的集大成者,對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社會公眾有著公認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是長期含英咀華的積澱,是畢生思想實踐的陳釀,不可以用固定標準一評而得。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教育家辦學”這一命題。儘管對教育家充滿期許、呼聲不斷,現實中卻有“千呼萬喚也不出來”的無奈。“中國當代有沒有教育家”之問,更是點到了教育的痛處,令人扼腕。評選“首都教育家”,用值得商榷的方式觸及一個問題:應該怎樣培養我們時代的教育家?

  考諸歷史,從提出“有教無類”教育平等思想的孔子,到蝸居山洞開課授徒的朱熹,再到近代的黃炎培、蔡元培、吳玉章等人,中國自古以來教育家燦若星河,中國並不缺少涵養教育家的歷史土壤。而經歷階級鬥爭為綱形成的高度政治化,教育淪為政治統治的附庸和工具,那是一個“教育無學”、“教育無家”的年代。總結歷史經驗,培養教育家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尤其是教育與行政權力之間應該保持適當距離,保持教育“獨特的靈魂”。

  對政府部門而言,與其吃力不討好地干預教育,不如劃清行政權力的邊界,政府的歸政府,教育的歸教育,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中,教育規律才能伸展自如,也才能為教育家的生長提供雨水和陽光。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最接近教育家的大學校長來説,創新教育理念、開創教育實踐,來自個人的首創精神和創新勇氣,點滴之間或可觸及教育家這個神聖的名稱。

  70年前,陶行知曾主張 “第一流的教育家”,呼籲有膽量創造的“創造的教育家”,有膽量開闢的“開闢的教育家”。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面臨經濟轉型挑戰的新時期,中國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候更加需要“第一流的教育家”。而這,絕非行政指令的一紙獎狀可以解決,更需要在社會文化土壤中浸潤涵養、逐漸生長。(李拯)

熱詞:

  • 創新教育理念
  • 首都教育家
  • 教育規律
  • 北京市教委
  • 教育實踐
  • 教育工作者
  • 陶行知
  • 歷史經驗
  • 朱熹
  • 尊師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