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致富的希望從援疆工作者這裡開始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6日 20: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疆和田曾經是中國絲綢之路重鎮,為改變這裡的貧窮,234名北京的援疆工作者活躍在這裡。追蹤這些新時代最可愛的人的足跡,記者隨新疆採訪團來到和田。

  為了改變貧窮

  提起新疆和田,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和田玉”。

  在中國歷史上,和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著名的于闐國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以其發達的農牧業和絲綢聞名於世,是中國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鎮。

  幾千年的發展與演變,積澱了和田綠洲獨特的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然而,也是由於歷史原因,這個地區的貧困人口占了新疆的40%。

  為了改變和田的落後狀況,北京市成為和田市的對口支援市,來自北京市44個部門,100多家單位的234名援疆工作者義無反顧地在這裡生活,為改變這裡默默地發揮光和熱。

  輸血不如造血

  除了加大對和田的經濟援助外,北京市政府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資金、項目引進等方面也同步展開,其中教育支疆是重點之一。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然而和田地區的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當地人對教育也認識不足。當地一位教師講了一個故事:在小學畢業考試的時候,很多學生並不答卷,而是背著手等著下課鈴響。她就問這些孩子為什麼不答卷,孩子們説“學習幹什麼,到頭來不是還要回家種地、生孩子嗎?”“輸血,不如造血”,北京支邊教育的工作者,從以當地維吾爾族為主的教師中選拔人才,進行全方位的培訓、教學,並讓他們用自己的熱情能量來改變周邊的人。

  雙語幼兒園

  在北京市援助的和田市墨玉縣北京“雙語”幼兒園,記者看到,孩子們在寬闊的操場上玩著各種遊樂設施,還有的在老師的帶領下做教學玩具。教室內乾淨整潔,各種教具、電子化教學等設備應有盡有,快樂盪漾在孩子們的臉上。

  據園內工作人員介紹,當年這裡可不是這樣的情況。該園前身是始建於1980年的墨玉縣第二民族幼兒園。當時只有27名孩子,校舍年久失修。2007年底北京市投資300萬元援建了該園,並於2009年投入使用。現在墨玉縣北京“雙語”幼兒園有11個班、721名孩子,而且有更多的家長想把孩子送過來學習漢語和維語。

  除教學硬體的更新外,人才建設也同步進行,先後有17名教師到北京進行培訓,提高教學能力,更好地掌握幼兒教育特點,勝任學前教育。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做遊戲、學唱歌、學舞蹈等。

  一張報紙的絕活

  記者隨後體驗了來自北京各區縣優秀教師為這裡幼教老師培訓的場面:在一張張渴求知識的面龐前,每一位支教培訓的老師都拿出自己的絕活、看家本領無私地傳授給現場的每一位學員。

  此次有100名幼教老師接受為期一個月的脫産培訓。在製作遊戲教具時,北京市門頭溝教師進修學校的劉傑用一張報紙能做什麼為由頭,啟發現場的幼教老師,最後在大家群策群力的努力下,一張報紙竟然可以開發出20余種教育遊戲道具。現場的老師受到了極大的啟示。而來自北京教育學院宣武分院的何桂香老師則在教維族老師教學時,用簡單自製卡就將漢語的動詞、名詞的應用傳授給了在場的維族老師,老師們聽得津津有味。

  一位曾經參加培訓學習的維族男老師説,“我學習就是想逃離這個窮地方,現在我改變了我的想法,我要做一輩子的幼教老師”。(胡雪柏)

熱詞:

  • 1980年
  • 致富
  • 從娃娃抓起
  • 雙語
  • 小學畢業考試
  • 幼教
  • 和田玉
  • 墨玉縣
  • 教具
  • 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