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復旦校慶辦論壇 青年學者將唱主角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3日 2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民網上海5月23日電 (記者 姜泓冰 徐小雅)5月22日,復旦大學為慶祝建校107週年,舉辦第47屆科學報告會暨學術文化周。匯聚400多位校領導、專家和師生代表的大會上,擔任主題演講的不是領導,也不是名家,而是來自該校歷史、物理和醫學專業的三位青年學者。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余欣教授、物理學系張遠波教授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史穎宏副主任醫師三位青年學者,分別代表復旦文、理、醫學科教師,在復旦大學22日舉辦的校慶科學報告會暨學術文化周開幕式上做了主題演講,與全校師生分享了自己的學術經歷、成長感悟與治學心得。余欣教授在名為《今之學者何為》的報告中,回顧了自己如何從熱門的影視藝術專業轉到較為冷門的歷史學、專門研究敦煌史的經歷,闡釋一個學者應有的擔當;張遠波教授與史穎宏副主任醫師也分別分享了自己在物理學研究和醫學教育方面的學術故事與個人見地。

  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為三位青年學者擔任報告點評人。他談到,近些年復旦大學的學術報告都力推年輕學者,雖然與經驗豐富的資深學者相比,他們積累少,演講技巧稚嫩,但他們代表著學校和國家的未來,也代表著科學、人文各個學科的未來,高校應為他們的成長提供平臺。

  點評中,楊玉良還反思“為何我國缺少從自然科學轉入人文科學並取得成功的大學者”現象,認為根源在於我國的教育體制缺乏寬容度,學科間的門檻設置得過於嚴格,定量的考察標準遵循得過於嚴格。而一個人的能力和成績很難通過單一的標準得到精確衡量,這樣的考核體制其實存在著很大的弊端。社會和學校應該懂得反思自身,在體制機制設計上,為那些想要跨學科轉換發展的學生、潛心治學的學者提供最大的發展空間。他表示,通識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學生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包括對自己的正確看法和正確的思維方式,只有在全方位地奠定好基礎認知之後,年輕人才有總體發展的可能性。

  據了解,從1954年起,復旦大學就確立了在校慶期間舉辦科學報告會的學術交流機制,在“文革”中短暫間斷,1977年又重新恢復了校慶科學報告會的傳統做法。迄今,復旦校慶科學報告會已經舉辦了46屆。如今,科學報告會進一步發展成學術文化周,成為每年最隆重的校內學術盛事和校慶形式。近3年來,復旦的校慶科學報告會已形成了由校學術委員會的各學科委員推薦文、理、醫優秀青年學者,教師代表作主旨發言的新傳統。

  在5月22日-29日為期7天的學術文化周內,復旦大學將舉辦各類科學、學術報告會和論壇700余場。

熱詞:

  • 校慶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 青年學者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
  • 文化周
  • 文革
  • 教師
  • 師生
  • 副主任醫師
  • 今之學者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