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什麼是北大清華?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0日 05: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是前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給大學下的定義。按如此標準,恐怕當今能稱得上真正為大學的寥寥無幾。

  何謂“大師”?毫無疑問,大師首先要有令人足以稱道的高深學問。在近代中國的百年曆史中,北大和清華囊括了近代中國的半壁學界精英。蔡元培、魯迅、胡適、梁漱溟……一位位大師的名字聞名遐邇。這裡不僅僅作為中國思想的發源地,更一直承擔著引領中國近代文化急先鋒的角色。

  然而,僅僅將學術作為“北大清華”的表徵,未免小看了“北大清華”。自近代以來,北大和清華的誕生、起步、發展一直伴隨著國家時局的變遷。因此,“北大清華”正是國家的一個縮影、一個民族奮鬥不息的真實見證。“北大清華”處於國家的權力中心,政局的變動,對它産生著切膚的影響。而中國知識分子的家國情懷,恰恰與中華民族的時局密切相連。中國自近代以來就遭受西方列強欺淩,一戰後在西方巴黎和會中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因此北大學生毅然引領了席捲全國的“五四運動”。國難當頭,北大和清華的學生走上街頭,不畏強權,奮勇抗爭。艱難歲月,西南聯大偏居一隅,不捨不棄,枯燈下書影依舊。民族危亡之際,師生們心憂國事,慷慨激昂,雖血光四濺,寧死不屈……此種精神正是中國大學之精神,也是中華民族精神內在的體現。

  誠如馬寅初在1927年講演《北大之精神》中總結:“回憶母校自蔡先生執掌校務以來,力圖改革,五四運動,打倒國賊,作人民思想之先導。此種雖斧鉞加身毫無顧忌之精神,國家可滅亡,而此精神當永久不死。”

  讀家:別水

  歷史:

  《風雨北大 水木清華》

  作者:阿憶

  定價:36元

  評分:7.0

  出版:貴州教育出版社

熱詞:

  • 1927年
  • 大師
  • 北大學生
  • 北大清華
  • 書影
  • 五四運動
  • 風雨北大
  • 水木清華
  • 北大之精神
  • 近代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