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根紮在基層心融入百姓”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8日 05: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社記者張晶婁辰

  從最初一個人跑社區到開設“張剛在你身邊”專欄,從在社區挂起記者名片到建立社區共建聯絡點,齊魯晚報記者張剛12年來心繫百姓、紮根社區,從一名“衚同記者”成長為一名濟南市人大代表和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

  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

  2000年,張剛從蘭州大學畢業後,考進齊魯晚報社。為了鍛鍊新來的年輕人,報社讓他們下基層跑社區。雖然有點不情願,但張剛還是決定先跑起來再説。

  一輛自行車、一張地圖,是張剛跑社區的基本“裝備”。很快,槐蔭區的12個街道辦事處、120多個居委會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趟跑不出新聞就跑兩趟,天天往基層跑,不信跑不出新聞來!”張剛倔強地説。

  一個“勤”字,讓張剛敲開了社區新聞的大門。一到社區,總有相熟的大爺大媽拉著他問長問短,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更不見外:“張剛,自己倒水喝。”有時坐公交車,讀者也會拉住他反映情況:“我們小區沒路燈,快呼籲呼籲……”“有事找張剛”成了不少社區居民的口頭禪。

  “幾乎每天他都能發現新聞線索,一個月能發上百篇稿,連續幾年都是社裏的發稿冠軍。要知道,他的每篇稿子都是到社區用腳跑回來的。不是‘狂人’,根本挺不下來。”張剛的同事董從哲説。

  “我們與群眾血脈相連”

  居委會的何姨、陳大姐,剪紙的欒大娘,做馬扎的陳大哥,還有擺小攤的、殘疾人、特困戶……十幾年的社區經驗,讓張剛這個甘肅來的“農村娃”在濟南結識了很多“窮親戚”。

  張剛已經習慣了隨時伸手扶別人一把。他去天橋區一所小學採訪被民警解救的小女孩,幫她墊上生活費;去市立一院採訪受傷民工,給人家墊上藥費;有時人家夫妻吵架,他還要請客吃飯幫忙調解。

  紮根社區,讓張剛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名人大代表,並獲得了山東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等一系列榮譽,但張剛還是那個張剛,稿子被斃了,他説,這筆學費交得值;採訪出了車禍,他説,沒什麼,就縫了幾針。

  從“三貼近”到“走轉改”,張剛始終保持著紮根在基層的活力。他説:“我們與群眾的感情,不是同情,不是憐憫,更不是施捨,而是水乳交融、血脈相連。”

  自行車升級大篷車

  2004年初,齊魯晚報成立“張剛工作室”。張剛把“六字訣”傾囊傳授給工作室的年輕人:認準一個“苦”字,落腳一個“民”字,做到一個“實”字,堅持一個“廉”字,突出一個“新”字,咬定一個“學”字。一個張剛帶出一群“張剛”。

  2010年3月7日,一輛特別的“大篷車”徐徐開進濟南市七東社區。齊魯晚報“張剛大篷車”正式啟動,張剛服務社區的平臺再次升級。

  免費檢測食品安全、鑒寶、維修家電;愛心助學,捐建7所愛心圖書室;三下鄉,為17地市農民送上科技、文化、衛生大餐;春風送崗,為農民工與企業搭建橋梁……截至今年5月6日,大篷車已經駛過155站。

  “我們常收到熱心讀者的各種禮物:自編的中國結,自家種的小石榴……更多的讀者送來的只是一句囑託、一條建議,但這感情、這信任是對媒體人的最高獎賞。”張剛説。

熱詞:

  • 張剛
  • 在你身邊
  • 大篷車
  • 鑒寶
  • 裝備
  • 六字訣
  • 新聞工作者
  • 三下鄉
  • 愛心助學
  • 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