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際科學與藝術展17日開幕 院士科研成果變身"藝術畫"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1日 18: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網記者裘穎瓊5月11日報道:本月17日至20日,“2012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將首次“移師”上海展覽中心,帶領觀眾領略最新科技帶來的全新藝術體驗。活動期間,觀眾可以在上海展覽中心免費領取門票。

  據悉,本屆展會以“讓科學走近大眾,讓藝術融入生活”為宗旨,以創新的快樂——“新之悅”為主題,旨在展示科學與藝術融合的創新作品和發展前景。展會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台灣地區、馬來西亞、泰國、瑞士、法國、新西蘭、美國、加拿大等9個國家和地區的共計50個大項的近600件互動魅力作品參展。本屆展會共設“經典區”、“創意設計區”、“教育區”、“特色區”四大展區。

  院士科研成果變身“藝術畫”
  
  在“經典區”,觀眾不可錯過兩幅由院士科研成果變身的“藝術畫”。一副是趙東元院士的納米畫“追求”,作品通過對納米介孔碳、半導體納米線和納米粒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照片和電子衍射圖譜等多張科學電鏡照片的組合處理,以自畫像的形式,表達了一個藝術設計工作者對納米科學的無限好奇,以及作者對納米科學和藝術的無限嚮往。

  另一幅是汪品先院士的攝影作品“沒有陽光的深海”,由汪院士在“未開放”的深海區拍攝到的多幅珍貴深海影像組成。作品展示的是海洋表層沉積中的超微化石,對海水溫度、深度、碳酸鹽溶解作用等環境因素的反映,也是古環境研究的重要依據。

  現代新媒體手段來助陣
  
  有些作品不僅可以看,還可以一起“玩”。在本屆展會上,一副互動新媒體作品“滿江紅”,就採用多層次透明投影幕技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會隨機激發作品的傳感裝置,隨之會呈現新的動畫內容,讓觀眾盡情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而一款名為“數字在線肖像漫畫”的展品,就可以在6分鐘內為觀眾完成一副“肖像漫畫”,觀眾可當場領取。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其中的奧秘其實非常簡單,藝術家在數字平板上進行現場創作後,通過電腦終端把肖像漫畫打印出來。

熱詞:

  • 藝術畫
  • 院士
  • 藝術展
  • 表層沉積
  • 介孔
  • 藝術體驗
  • 藝術設計
  • 變身
  • 科研成果
  • 國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