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病不致貧”應是醫改的樸素追求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1日 04: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大病不致貧,中病常規治,小病靠平價。”日前,廣東明確了新的醫改目標,簡要概括為這三句話。其中的“大病不致貧”與不久前一期《新世紀週刊》披露的數據形成呼應:我國有1.73億人面臨“災難性醫療支出”,該刊指出,大病正成為中國醫保制度最大缺憾。

  大病如災。國際上的衡量標準是,當一個家庭的醫療支出佔到家庭可支付能力的比重超過40%,即視為災難性醫療支出,也就是我們常説的“大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一直以來是中國普通家庭的最大恐懼之一。然而,《新世紀週刊》的調查反映出的尷尬現實卻是,儘管我國的基本醫療保障已取得“斐然成效”,公眾的大病風險卻被遺漏了。

  這從我們常見的一些社會新聞中可以得到印證:屢屢有患了白血病、尿毒症等大病的低收入者被媒體報道,進而呼喚社會捐助。在這些事中,人們為病痛家庭的苦難而打動,紛紛伸出援手的同時,也在反思,為何沒有一個長效性的“救濟制度”來為他們的不幸“兜底”?

  事實是,確實還暫時沒有這樣一種完美的“救濟制度”——按照民政部部長李立國的説法,我國的城鄉醫療救助封頂線普遍較低,中西部很多地方都沒有超過1萬元,這對於動輒幾萬幾十萬的大病費用而言,無異於杯水車薪。

  一個嚴峻的新形勢需要重視:因病致(返)貧,已不單單發生在農村家庭及城市低收入群體,一些在大城市奮鬥的年輕人,也漸次面臨著這樣的考驗。前不久,《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報道了一則讀來心酸的故事:一對已經談婚論嫁的“北漂情侶”,被一種名為“腦突發部膠質瘤”的疾病,打亂了奮鬥的腳步和甜蜜的生活。他們的“失護”與“失依”,體現在,作為外地人的他們無法享受北京的醫療報銷政策。

  因病致貧,深刻揭示出疾病的社會隱喻。然而,很長一段時間,它被我們給忽視了——常被我們談起的,是醫生的大處方、抗生素的濫用,甚至醫生與患者哪個更“弱勢”。或許它太過沉重,我們不忍、不敢去談論它?

  更讓人遺憾的是,儘管衛生部近年來在做著向大病保障傾斜的努力,但並未在其它部門中贏得廣泛支持。爭論焦點,在於如何“對所有病種一視同仁”。的確,倘若有1萬元,是給一個需要花100萬的癌症患兒,還是兩個只需5000元的闌尾炎患兒,是個難以抉擇的問題。但需明確,“雪中送炭”應該是醫改、醫保的最重要原則。

  如今,廣東明確了“大病不致貧”的醫改新目標,給人些許希望——這應是一種樸素的追求,但它能否成為其它各地的努力方向呢?

  (來源:紅網)

熱詞:

  • 醫改
  • 大病
  • 救濟制度
  • 兜底
  • 弱勢
  • 新世紀週刊
  • 大處方
  • 因病致貧
  • 醫保
  •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