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村莊變住宅小區農民成産業工人 “巴山新居”裏的幸福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16: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開園系列報道之三

  位於大巴山深處王坪村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今日開園,通過保護利用紅色文化,王坪這個“紅區第一村”也找到了發展新機遇。不止王坪村,巴中市通過實施連片扶貧項目“巴山新居”工程,聚集各村分散居住在大巴山區的村民,就地發展特色産業,給他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嶄新氣象。

  生活方式改變

  土坯房變雙層別墅

  走進巴中市元山鎮平昌縣中嶺村聚居點,只見一幢幢富有川東北民居特色的“小洋樓”,院落間佈滿綠化帶,宛然住宅小區。

  正在聚居點的中心廣場做保潔的村民張正蘭告訴記者,一年以前,這裡還是連片的破舊土坯房,“很潮濕,光線也不好,門前全是泥巴路,下雨天走都沒法走。”

  如今張正蘭的新居是,160平方米的兩層別墅,客廳、臥室、廚房、廁所等格局分佈合理,電腦、冰箱、平板電視等現代設施一應俱全。

  下班回家講究舒適

  改善的不僅是住房條件,張正蘭説她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變:“現在進家門就會換上拖鞋,在外工作過後,一回家還會換身乾淨衣服,以前可不會。”

  本來閒居家中的張正蘭,也因為新居建成找到了工作:在聚居點做小區保潔。

  張正蘭的新生活,是“巴山新居”工程的一個縮影。目前,巴中市已初步建成900多個居民聚居點,建成巴山新居4萬多戶。

  生産方式改變

  建起生態農業産業園

  “建‘巴山新居’不僅僅是建起漂亮的房子,還需要有産業支撐。”中嶺村村支書陳其富告訴記者,通過招商引資,中嶺村流轉土地近2000畝,分別建起黃金梨園、養豬場、生態農業産業園。光生態農業産業園的用工量就達600余人,村民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還有勞務收入。

  月收入至少2000元

  曾和丈夫一起在福建務工的胡春玲,三年前回到家鄉,“閒得慌但找不到事情做”。新居建成後,胡春玲接受産業園的現代農業生産培訓,“現在我來大棚培育蔬菜,一天可以賺50到100塊。”

  同時,胡春玲還開了一家農家樂,“一個月下來我的收入至少2000元。”

  據介紹,“巴山新居”工程探索用市場化手段,把農民變成從事現代農業生産的産業工人,並鼓勵農戶以多種方式自主發展。

  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巴中將建成年産值100億元以上園區2個,全市農業産業化經營主體帶動農戶面達6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較“十一五”末翻一番。

熱詞:

  • 住宅小區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農民成
  • 巴山新居
  • 十一五
  • 紅軍烈士陵園
  • 生態農業
  • 川陜革命根據地
  • 農業生産
  • 産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