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以群眾感受衡量發展變化 民生助力幸福西安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6日 02: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春風送暖,百花盛開。明媚的陽光下,是西安市民幸福的笑顏,“以人為本”的民生努力,正在今天的古城演繹著一個個幸福的故事。

  讓市民共享發展成果,陜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以改善民生為科學發展的核心內容,為市民群眾構建了一張多方受益的民生網。一份份為城鄉居民量身定制的“民生套餐”,大大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一系列惠民工程的實施,讓840萬西安市民從這些“政府埋單”的實惠中,真正體驗到了生活的愜意。

  日常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07年春天,西安市十一次黨代會提出,今後5年西安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城市,在全省率先跨入全面小康社會行列;人民生活明顯改善;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更具文化魅力、更富有特色、更適宜人居住。

  “幸福指數”率先出現在西安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了熱烈反應。它折射的是執政觀的轉變,也意味著惠及民生工作走向日常化。不再是GDP,而是人民的感受成為衡量西安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重要標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孫清雲強調,“一切的發展為了市民,一切發展變化都要用群眾的切身感受來衡量,一切發展成果都要惠澤百姓。”

  從發展經濟到各項社會事業,從重點工作的確定到公共財力的安排,西安都把群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好事。

  5年來,西安民生支出累計達1042億元,佔財政支出比重近七成;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0905元增加到25800元,增長1.4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3808元增加到9300元,增長1.4倍。在2012年財政支出計劃451.81億元,較2011年年初預算數增長27.6%。重點增支方向依然在上學、就醫、出行、保障性住房、社保、文化基礎設施、安全等民生問題。

  從2008年起,西安市的網絡公開日在國內率先實現了網絡問政行為的制度化、規範化。從書記市長到各委辦局一把手,定期與網民在線交流,主題均為百姓關注的熱點,每期在線交流的人數均超過10萬人,高峰時人數達50多萬人。如今,西安市網絡問政方式更趨日常化。市政府網站設有市長熱線、投訴諮詢、熱點訪談、意見徵集等欄目,互動欄目在各個區縣的政府網站都能看到。不少區縣、部門還推出了自己的微博,西安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西安公安”因更新及時,反應快捷,粉絲已超過百萬。

  隨著網絡問政的日常化,惠民工作更加日常化。增設通宵公交、撤銷收費站、道路科學限速、增加蔬菜早市……百姓將自己的訴求第一時間通過多種方法傳遞給政府決策者和社會管理者,讓自己的問題更快得到解決,並讓更多決策包含了市民的智慧。

  家住碑林區的網民“天秤豆”經常登陸碑林區信息網,“我家巷子口那兒有個下水池,經常有人晚上往裏面倒垃圾,從那兒經過的時候就能聞到臭氣,我試著在網上反映了這個問題,沒想到很快街道辦就來人給解決了。”

  用制度來保障民生:信訪接待解決“一站式”,將中轉站變為終點站;城管執法標準化,杜絕野蠻執法,越權執法;開發公益性崗位萬餘個,安置就業困難人員,保障其基本生活;先安置後拆遷,城市棚改創造了“西安模式”……西安市解決民生難題、建立改善民生長效機制的創造性實踐,進一步推動了惠及民生工作的日常化,讓更多百姓從中獲益。

  項目化:民生項目影響的人更多、影響更直接,其乘數效應也更大、更明顯

  “想都不敢想,百花村變成了這般模樣。”市民張方感慨地説,“以前到百花村,下公交車要走好長一段土路,村裏更是破破爛爛的。垃圾亂堆亂放,流動人口聚集,治安混亂……”眼前,22棟多層和12座高層住宅樓星羅棋佈組成的百花小區裏,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亭臺水榭相映,綠樹草坪互襯,便利商店、社區診所一應俱全,完全是一座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園林式都市居民小區。

  2007年下半年,西安啟動大規模改造工程,為民生畫卷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西安市政府定原則、下計劃、給政策、創環境、抓監管,通過項目化的方式,統籌安排。截至目前,已累計完成63個城中村和25個棚戶區7.13萬戶、27.96萬人回遷安置,創造了西安市城建史上搬遷量之大、安置房建設面積之多、動遷之平穩三個“絕無僅有”。

  大批民生項目對自己生活的改變,每個西安市民都有著切身的體會。2011年,西安市政府撥付1.13億元,推進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農村文化廣場等惠民工程建設。撥付資金3335萬元,對15個文化産業項目進行扶持。

  一系列舉措帶動了非公資本和外地資金的大量涌入,對文化産業發展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僅西安曲江新區核心區大雁塔文化景區、唐城墻遺址公園、曲江池遺址公園、寒窯遺址公園、秦二世陵遺址公園等一系列遺址公園項目建設,就累計形成5700畝免費開放的公共文化空間。

  “大水大綠”工程,“藍天碧水凈化”專項整治工程使環境變得更加美好;地鐵建設項目、緩堵保暢工程、路網建設、農村道路改造使出行更加便捷;“蛋奶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眾多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山區學生受益;項目化使得民生工作超越了送錢送物、臨時救濟的淺層格局,通過項目實施讓民生工作力度更大、輻射面更廣、綜合效益更好,覆蓋面更寬。

  基層化:從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解決最基層市民的渴求

  西安市市長董軍説:“民生重千鈞,市民的 ‘幸福感’和‘滿意度’永遠是政府工作的標桿。”近年來,西安市開展了一系列貼近群眾的“微民生工程”,從百姓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解決最基層市民的需求。

  “我原來都是一次就買夠3天吃的菜,現在不一樣了,天天都能買到便宜、新鮮的蔬菜。”自從家門口有了“蔬菜進社區”直銷點後,家住新城區萬國金色花園的老徐就改變了自己以前的買菜習慣。如今100多個小區的居民可以像老徐一樣,在家門口買到放心肉菜,今年直銷網點將達300個,基本覆蓋西安主城區。

  放心糧油、早餐、饅頭、蔬菜、豆製品……西安的放心食品工程從內容到範圍不斷拓展。

  一件件惠民實事辦到基層,就辦到了百姓的心坎上。公交刷卡半價、公廁免費、新增出租車等等,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解決了最基層市民的實際困難,滿足了最廣大市民的實際需求,贏得了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喝彩。

  在蓮湖區草陽社區,每天下午,很多孩子都會來到社區服務中心的“五點半學校”,等待爸爸媽媽下班。兩間不大的屋子裏,大點兒的孩子可以在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上網看書,幼兒園的小朋友則由志願者指導學畫畫。而這個“學校”的開辦,正是身為社區群眾的信息員在走訪中發現了問題並提出的解決方案。

  家住灞橋區汽配社區的孫慶芳老人已經72歲了,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家裏就剩下她和老伴兩個人。去年春節,小區裏有了居家養老服務站,她就成了這裡的常客。“以前我就覺得心裏老鬱悶,咱們這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以後,服務員領著我們唱唱歌呀跳跳舞呀,給我們講講故事呀講講健康知識,我現在心情可好了。”白天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吃飯和娛樂,晚上回家享天倫之樂,這種新型居家養老模式已經在西安160多個社區推開。

  隨著基層社會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普通市民在社區感受到了更多便利。如今在西安的許多社區,像買菜訂餐、求職招聘、創業貸款、法律援助、家政服務等市民關心的事兒在社區內都能辦妥。

  今年年初,“三問三解”,“轉作風,解難題,惠民生”活動在西安全市推開,全市上下深入基層,傾聽百姓期盼,並從自身工作實際出發,採取有力措施解決問題……3月30日,市委市政府公佈了今年重點辦好的10件惠民實事,集各部門之力,解決市民群眾最關心、最急迫需要解決的民生問題。

  伴隨著日常化、項目化、基層化,一項項工作、一個個工程、一組組數據,無不是政府為民謀福,惠澤眾生,全面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的有力彰顯。在追求民生、改善民生的道路上,西安永不停步。

熱詞:

  • 幸福指數
  • 曲江池遺址
  • 農村寄宿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