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京報:領導人在外媒發文的外交意義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6日 1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結束訪歐之際,5月2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中國對歐洲充滿期待》,期待歐洲對華更加開放合作。

  在此次李克強出訪行程中,所到諸國的主要媒體上,都發表了李克強的署名文章,介紹中國發展,回應外界關心。例如4月26日李克強在《俄羅斯報》撰文《世代友好的鄰邦 互為機遇的夥伴》,4月30日在匈牙利《民族報》撰文《真誠的友誼 互利的合作》,而在《金融時報》的文章中,李克強明確提及希望歐洲“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

  當然,這並不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海外媒體撰文,但在對外訪問中如此密集的撰文,還極為少見。

  配合中國領導人對外訪問,國內多部門都有參與方案,但是從這些年經歷來看,領導人本人或高層的輿論經營,對於輔助官方外交,直面爭議,解疑釋惑,打造更加開放多元的國家形象,裨益良多。僅此次李克強訪問歐洲之後,英國學者中已有不少人開始深入思考——是否需要部分修正歐洲以往對華關係的框架,超越高技術出口、人權等糾纏多年的敏感問題等。

  傳統上説,領導人的對外訪問,多在於精英對話,與不同國家首腦達成共識或縮小分歧。但這些年來,國際輿論中的對華態度,一方面越來越多地影響各國對華政策,另一方面也的確留出了許多需要我們解答的問題。如果問題累積越多,國際輿論對華態度就越複雜,如何回應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堅持更開放自信的改革政策,也需要平時更加迅捷的輿論對話。因此,輿論在領導訪問之後呈現什麼樣的變化,就成為考察外交成敗得失的重要指標。

  更進一步説,中國不但需要開放的國際輿論對話,更需要來自政府高層的輿論經營。這是打開國門搞好公共外交的一個典型方式。

  作為政府外交的主導者、當事人,國家領導人在海外媒體上的撰文,可以被視為中國戰略的平實闡釋,也可以被當作對海外公眾與國家領導人的面對面交流。長期以來,我國輿論習慣以傳達、學習的方式進行領導人的政治傳播活動,而在當前媒體快速發展、對話日漸直接、輿論衝突也不斷展現的年代,領導人既是最重要的政策制定者,又是最重要的政策傳播者,當然也是最重要的輿論傾聽者。

  就中歐關係而言,數十年來雖有議題變化,但是總體框架和存在爭議領域卻比較固定。我們不缺乏學者間的對話或者領導人間的外交活動,但更加平實、更加直接的輿論經營還不多見。李克強副總理髮表在《俄羅斯報》或《金融時報》的文章篇幅雖不長”,卻能從中讀出中國政府官員的自信和坦率,引發國際輿論的思考和辯論,這恐怕是大家更期待的外交成果。

  □石嘉(學者)

熱詞:

  • 金融時報
  • 外交活動
  • 李克強
  • 俄羅斯報
  • 京報
  • 輿論
  • 民族報
  • 中歐關係
  • 對華關係
  • 中國對歐洲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