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汽車入世十年 觀念依然滯後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30日 0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國際商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加入WTO十年,中國汽車産業和市場的巨變人們有目共睹。其中最值得一書的就是10年前14萬元一輛的捷達,如今雖然歷經升級改款,卻只要8萬元,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購車成本大幅下降,老百姓買得起汽車了。這首先得益於入世後市場開放(其實只是半開放,汽車及零部件關稅仍然不低,整車合資企業外資股比仍不得超過50%),該來的“狼”都來了,再不給奇瑞、吉利們合法的準生證就實在説不過去了,各路人馬相互競爭,政府不再對汽車“限價”,車價焉有不降的道理。但有人對入世的成果不以為然,大談“市場換技術徹底失敗”,“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不如韓國”,“中國是汽車大國,但不是汽車強國”等,主張強制性“引進技術、保護市場”,不再批准整車合資企業,對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外資準入也要限制,限制外資在進口車銷售乃至汽車評級中的“壟斷”等待。這些明顯涉嫌違背WTO非歧視性國民待遇這一基本原則的主張説到底,都源於我們一些與現代商業文明格格不入的落後狹隘觀念。

我們總是喋喋不休地抱怨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上的“保守”、“自私”,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從現代商業遊戲規則的角度來看技術轉讓,理性地把它看作是一個理應是兩廂情願的雙贏交易,而是一廂情願地指望跨國公司在技術轉讓上行行好,居然忘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肥水不流外人田正是我們自己的老傳統,也從來沒有換位思考一下,想想如果被人要你轉讓技術,你會如何。一旦失望,便惱羞成怒,指責跨國公司不願意看到中方合資夥伴強大,成為他們的競爭對手,對中方進行技術封鎖,並得出結論:所以中方必須努力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按此邏輯,如果跨國公司不對中方進行技術封鎖,中方就不必努力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了。

我們總拿日本、韓國模式説事,拿航天、家電的發展説事,卻不談日韓當初所處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及其自身的政治經濟體制與今天的中國有什麼不同,不談汽車開發和生産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指責企業自主開發不力,喜歡用簡單的情感邏輯畫出一張鼓舞人心的大餅,而不願靜下心來,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來對複雜的事物進行分析。結果是動不動就要“彎道超車”,搞搞自主品牌和電動車的“大躍進”,雖然代價巨大,學費極高,但最終還是找不著北。

我們動輒抨擊跨國公司在中國搞壟斷,不切實際地把跨國公司看作是鐵板一塊,以為跨國公司要齊心協力合夥剿滅中國自主品牌,霸佔中國市場,在競爭和壟斷問題上以中資、外資劃線,實際上是連競爭和壟斷的含義都沒有搞懂。

我們呼籲政府限制新建整車合資企業,對新建外資項目附加技術轉讓條件,對零部件企業的外資股比進行限制,規定政府採購中自主品牌轎車要達到一定比例,總以為這是在中國,我們可以為所欲為,什麼TWO國民待遇的基本原則,什麼國際商業遊戲規則,全是浮雲,怕什麼,我們強大了,誰敢起訴我們,就狠狠報復它。如此行事,即便暫時得了便宜,最終也會虧得一塌糊塗,還會名聲狼藉。

看來,入世十年,我們在觀念上進步不大。上述問題如果只是個別現象,無礙大局,但遺憾的是它們往往被忽悠成主流輿論,深深影響政府的相關決策。入世以來,中國汽車工業最大的禍害就是百折不撓的浮躁,其背後的主要問題是用情感的邏輯來替代複雜的政治、經濟邏輯,上述觀念都與此相關。從情感上上講,中國人都希望自己的國家和企業在競爭中獲勝,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只有擯棄那些落後、狹隘的觀念,排除非理性的干擾,按中央強調的科學發展觀,尊重汽車市場、企業和技術的發展規律,把握好全球化的商業遊戲規則,理性地權衡博弈各方的利弊得失,才能找到正確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方向或模式,減少其間的代價。(新華汽車特約評論員 何侖)

熱詞:

  • 汽車
  • 跨國公司
  • 品牌
  • 整車
  • 技術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