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統籌規劃發掘南方産糧潛力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7日 16: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索麗生25日表示,我國每1立方米水平均産出1.2公斤糧食,按每年南運北糧1400萬噸計算,相當於南運120億立方米水,幾乎耗盡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部新增調水量,或總調水量的70%。

  索麗生是25日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六次會議分組審議國務院關於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時作上述表示的。

  他表示,我國水資源南方多、北方少,歷史上形成南糧北運格局。上世紀80年代後,情況轉變為北糧南運,上世紀末,每年南運糧食1400萬噸,目前仍有進一步擴大趨勢。

  “引起這種變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南方工業化、城鎮化較早,佔用大量耕地;種糧的比較效益低,一些地方輕視農業、撂荒農田;南方工業用糧有所增加,外出打工、就業人員增加,人口南遷較多,增加了南方對糧食的需求。”索麗生説。

  他表示,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北方農田水利建設力度大大超過南方。1998年,南方有效灌溉面積3.6億畝,比1980年增加1700萬畝,其中東南沿海減少了900萬畝,而同期北方有效灌溉面積猛增到4.06億畝,增加9600萬畝。

  “北方播種面積擴大,産量提升,最終導致供需格局産生變化。但這種産需格局的急劇變化與我國區域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條件不相符,佈局並不合理,有很多不利影響。比如加劇北方水資源短缺,從長遠來看,降低糧食生産安全度和可持續性。”索麗生説。

  據介紹,北方很多地方種糧都是超采地下水,引發地下水位“漏斗”、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北糧南運和北煤南運疊加,加劇了運輸壓力,遠途調運提高了成本。

  他表示,為遏制這種局面擴大,建議政府層面統籌規劃,因地制宜,科學佈局。同時,採取綜合措施,發掘南方糧食生産的潛能。南方的復種指數高,同一塊耕地一年可種兩至三次,並且南方自然條件好,産量比較高,有能力做到産需基本平衡。

  “具體來説,應該根據水土資源條件,加大南方農田水利建設力度,還應該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實施銷區向糧食主産區足額補償。”他説。新華網(記者于文靜、崔清新)

熱詞:

  • 全國人大常委會
  • 索麗生
  • 1980年
  • 種糧
  • 農田水利建設
  • 調水量
  • 漏斗
  • 統籌規劃
  • 農業
  • 比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