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北京日報:民航基金要免於巧立名目的嫌疑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2日 1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財政部日前發文明確,自4月起機場建設費正式廢止,該部分費用和原民航基礎設施建設基金合併為民航發展基金,乘坐國內航班乘客每人次繳納50元,乘坐國際和地區航班出境的旅客每人次90元。消息一齣,輿論譁然,媒體上“換湯不換藥”、“換個馬甲繼續斂財”、“不能這麼糊弄人”等質疑此起彼伏。

  長期以來,徵收機場建設費就飽受公眾質疑,尤其是在收費依據、費用流向、收支透明度等方面多有批評。客觀上看,這一收費對我國一段時期以來的機場建設具有促進作用,但實際效果並不能替代公眾對單方面強制性收費的疑慮。此次改為民航發展基金,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只是對既有兩項基金的整合,不是新設項目,沒有增加繳費者負擔。這樣的解釋,恐怕還是只講出了部門的道理,只維護了部門的利益,卻缺少對繳費者利益的關注,缺少對繳費者反對聲浪的回應。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時代,政府部門的一舉一動,都會被公眾放在“放大鏡”和“顯微鏡”下反復審視。對公眾收費,既要依法合規,還要對公眾講清楚道理,做好解釋溝通工作,否則很容易受到質疑,引發普遍性的社會反感情緒。政府部門一紙公文,便將機場建設費改為民航發展基金,不少公眾感到自身利益完全受到漠視,認為有關部門逃不脫巧立名目的嫌疑。在社會矛盾多發高發的今天,部分公眾的這種意見和情緒,不應當被政府部門忽視,或者三言兩語予以搪塞敷衍,而需要靠將心比心的溝通工作加以有效疏解。這種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的應有互動,如果良性渠道、合理訴求受到堵截,那麼就有可能轉向惡性渠道、不合理手段。比如,日前在上海、廣州機場因旅客維權發生的“攔飛機事件”,其中的教訓不應不察。

  民航發展基金不是不可以收,世界上其他國家也不乏這樣的收費,但要收得合法合理,取得大家理解,而不能讓公眾滿腹牢騷甚至怨聲載道。對此,有關部門多費些口舌、多做些溝通都是必需的,那種簡單粗暴的説法、做法殊不可取。在減免稅費、讓利於民成為社會大情緒的當下,民航發展基金要免於巧立名目的嫌疑,公眾還在等待更多實實在在的回應。

熱詞:

  • 民航
  • 機場建設費
  • 顯微鏡
  • 放大鏡
  • 廣州機場
  • 眾聲喧嘩
  • 國內航班
  • 嫌疑
  • 地區航班
  • 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