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環保專家:當前空氣質量主要矛盾還是PM10治理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9日 20: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新增可吸入顆粒物PM2.5監測指標,同時嚴格PM10監測指標標準,有的城市還開始監測PM1指標。

  昨天,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主任、國家環境諮詢委員會委員郝吉明,為今年上海市公務員科學講座作首講時表示,當前主要矛盾仍是PM10治理,因為PM10治理對PM2.5指標的改善同樣有效。

  PM1更易沉積肺部

  PM1,比PM2.5、PM10更為細小,只有一根頭髮絲粗細的1/70。因此,PM1也更易在空氣中“隨風逐流”,更易被吸進肺泡,沉積在肺的底部。研究還表明,這些極細顆粒能誘發肺部和心臟疾病,兒童和老人是敏感人群。

  郝吉明認為,PM1主要不是直接排放至大氣的“一次顆粒物”,更多是經過化學反應的“二次顆粒物”,由其它氣態污染物轉化而來。各種不同直徑的顆粒物並非分離關係,不能單獨控制。

  我國在PM10治理中減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排放,對PM10以下的顆粒物都有重要作用。PM1監測的研究意義更大,可揭示被污染空氣中不同粒子的來源分佈、化學構成等。目前,各國均無相應的PM1監測指標。

  PM2.5接的是“低軌”

  我國PM2.5監測指標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標準,但郝吉明表示:“儘管是國際接軌,接的卻是‘低軌’。”

  世衛組織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標準由“三段”組成:第一過渡階段限值75微克/立方米,第二過渡階段限值50,第三階段30,最後有一個指導值為20。

  目前,我國採用75的第一階段值,歐盟、美國以及環保先進國家加拿大,分別採用第二、第三階段值以及指導值。郝吉明認為,這種接軌是與現有國情相適應的,發展程度越高的國家和城市,PM2.5越發成為其治理重點。

  監測應成網成比例

  現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的郝吉明,自1999年申奧之年起便在清華設點監測PM2.5。同時,他也長期在崇明島監測PM2.5。

  他認為,對於PM2.5監測,既不能像有些地方將監測點幾乎都設在公園、綠地等環境中,也不能都把監測點設在重污染區,這樣只能反映局部,無法反映整體。科學的設點應在不同類別的環境中分佈,按照本地各類環境的比例,如工業區、商業中心設點,當然也可包括路邊點,共同形成一張監測網。

熱詞:

  • 主要矛盾
  • 治理
  • 低軌
  • 監測指標
  • 肺部
  • 環保
  •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 可吸入顆粒物
  • 氮氧化物
  • 二氧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