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社會“患病”為何要教育擔責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4日 0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紅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中小學現有的教育活動中,國旗下講話,應該是最有份量的。真沒想到,國旗下講話,竟然能躥出黑馬。4月9日,江蘇啟東市匯龍中學,一名叫江成博的高二學生,在國旗下講話時,將此前老師“把關”過的演講稿,換成了一篇抨擊現行教育的文章,慷慨陳詞,引起一片譁然。(4月11日《揚子晚報》)

  不可否認,中國教育制度改革推行多年,其成效特別令人失望。投入很多,教育資源卻沒有均衡;減負多年,學生課業負擔依然很重;推行素質教育,卻跳不出應試教育……中學生江成博在國旗下抨擊現行教育制度,就如一根導火索,迅速點燃了廣大網友討伐教育的“戰爭”,從學校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到整個國家的教育制度,都被網友們批得體無完膚。在筆者看來,把教育改革失敗的責任讓教育來承擔,未免有失公允。教育不能存在於“真空”之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迎合社會需求。可以這麼説,社會的需求決定教育的現狀,教育的“病根”在社會,這也是中國教育屢屢改革、屢屢失敗的關鍵原因所在。

  社會用人導向是決定教育導向的重要因素。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普通高校的擴招,學生接受教育的年限變長,學歷普遍提高,即使是對專業知識要求很高的碩士、博士,如今也極為普遍。在這種環境下,社會各行各業為了吸納英才,很多單位招員工就限制在高學歷範圍內。如某些地方招城管要求是碩士生,招村官要求是碩士生,甚至連環衛工人都要求有大學學歷。其實誰都明白,高學歷不等於高素質,高學歷不代表能勝任所有工作;社會分工不同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也不同。但現實是不管知識浪不浪費、工作崗位需不需要,社會都把好工作、更多的工作機會給了高學歷的人。社會對學歷的歧視,讓學生為追求高學歷而學,教育不能減負就在意料之中。其次,我國在選人用人上,主要的依據是考試成績,這種辦法雖然保證了公證性,但為教育營造了不良的環境。

  社會對教育的評價導向是決定教育導向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社會對學校教育水平的好壞、對教師能力水平的高低,是以升學率多少、教學成績高低來評價。在這樣的指揮棒下,教師要端好自己的“飯碗”,教育管理者要保住自己的“位子”,圍繞提高考試成績、升學率進行教育就不足為怪。另一方面,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但對應試教育認可,而且把“高分”作為子女學習的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很多人在極力鞭笞應試教育的同時,不惜一擲萬金,忙著把自己的子女送到高升學率的學校就讀。在這種氛圍下,一味去批評討伐教育管理者、教育者,是否有些偏激、不合理呢?

  社會是個“大染缸”,不良的社會現象直接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道德品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有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謀求利益,不負責任地傳播一些不宜學生健康的信息,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誤導作用。很多時候,我們卻把學生的這些不良行為,歸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敗。其實,我們都知道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何就只把責任推到學校教育頭上呢?毫無疑問,中國教育需要改革、必須改革。只有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走出教育改革屢改屢敗的怪圈。

  作者:趙玉雄

熱詞:

  • 評價導向
  • 教育導向
  • 教育觀念
  • 教育資源
  • 患病
  • 教育活動
  • 社會需求
  • 普通高校
  • 戰爭
  • 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