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經濟臺滾動新聞 >

[經濟半小時]食品安全在行動:中國政策論壇(下)(20110528)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9日 0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CTV-經濟半小時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cc69ae399cb41b86c25799a95c2bfca

進入[經濟半小時官網]>>

食品安全在行動:中國政策論壇(下)

    主持人: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我是馬洪濤,今天我們繼續來關注食品安全我們在行動。對於食品安全,消費者經常會遇到一種特別讓人困惑的狀況,比方説一旦發現問題或懷疑某一種食品安全存在隱患後,很難找到相關的主管部門,我們可以逐一來數一下,涉及到食品安全的有農業、商業、衛生、質檢、工商、食品藥品監督等等部門,甚至公安都會介入,誰都可以管但往往是誰都管不了,到底食品安全應該由誰來管?到底怎樣才能管好?

    從13號開始,上海市仁智醫院陸續有市民來就診,症狀都是手發麻渾身冒冷汗。經過醫院檢查懷疑是食用了含瘦肉精的豬肉中毒。

    這是2006年9月,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節目播出的一段新聞,實際上,這條新聞報道的只是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的部分內容,從2006年9月13日到15日,上海瘦肉精中毒事件涉及9個區,共有300多 人次到醫院或醫務室就診,事件發生後,生豬來源被鎖定在浙江嘉興。調查還顯示,這批瘦肉精豬肉還擁有當地合法的檢疫證明。隨後媒體報道,養殖、銷售瘦肉精豬的三名犯罪嫌疑人歸案,卻再也沒有關於相關部門問責的消息。五年之後,瘦肉精又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當中,這次因為和中國最大的肉類生産企業雙匯集團聯絡 到了一起,成為輿論的焦點。事實上,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關於瘦肉精導致消費者中毒的報道就屢見報端,2005年,農業部專門下發了加強“瘦肉精”等違禁藥品專項治理的工作通知。然而,瘦肉精的幽靈始終在市場上徘徊,甚至直到現在,普通消費者也很難判斷,瘦肉精到底有沒有從我們的生活中真正消失。

    關於瘦肉精的報道似乎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回收後再加上著色劑製作出來的饅頭、添加墨汁和工業用料石蠟的粉條、用膨大劑生産的西瓜,隨著一批問題食品相繼被暴光,越來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目前“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監管模式。根據《食品安全法》,供食用的源於農業的初級産品的質量安全管理,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産品質量安全法》的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承擔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職責,負責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食品安全標準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佈、食品檢驗機構的資質認定條件和檢驗規範的制定, 組織查處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國務院質量監督、工商行政管理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分別對食品生産、食品流通、餐飲服務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也就是説,農業部負責食用農産品生産環節;衛生部負責綜合協調、標準制訂;質檢總局監督生産環節;工商部門負責食品流通環節;食品藥品監管局負責餐飲部分。同時國務院又組建食品安全委員會,統籌指導食品安全工作。

    而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中國的大部分食品安全問題,都可以在監管部門職責劃分方面找到原因,以違法使用添加劑生産出來的豆芽為例,按照《農産品質量安全法》,歸農業部管;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歸工商部門管;按照《食品衛生法》,歸衛生部門管;按照《食品安全法》,歸質監部門管。但現實中,農業部門認為是一般食品生産加工環節的問題,應該歸質監部門管,流通環節出了問題,應該歸工商部門;質監和工商部門認為豆芽是豆子發的,是農産品,應該歸農業部門。為什麼這麼多部門管不住一棵小小的豆芽,食品安全怎樣監管,如何監管?考驗著各級政府的執政智慧。

    主持人:實際上,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遠遠還不止這些。2010年2月份,國務院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成立,作為食品安全的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除了前面提到的機構,還包含了發改委、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環保部、糧食局等等,部門總共達到了15個。一方面是不斷地投入的人力物力,一方面是屢禁不絕的食品安全事件,守住餐桌到底難在哪?

    5月24號,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舉辦了針對食品安全的中國政策論壇,來自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農業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96名各部門負責人參加了論壇。經濟半小時記者向這96名中國食品安全的管理者、決策者發放了調查問卷,問卷內容涉及食品安全現狀、破解監管難題等諸多方面。

    調查結果顯示,在購買食品時,有35.7%的人曾經遇到過食品過期的問題,42.8%的人曾經遇到虛假或誇大宣傳,有39.2%的人碰到濫用添加劑的問題,而曾經遇到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問題的人最多,佔到了50%。

    法學者: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比如説孩子的奶粉問題,還真遇到過似乎是吃了三鹿奶粉而引起孩子的,那段時間非常擔心,因為他有結石,經常尿頻等等。

    張國 農業部市場與信息司綜合處處長

    張國:在超市裏買菜或者在菜市場買菜,都會遇到一些質量的問題,比如説是不是過期了,是不是變質了,變質了是不是還在銷售。

    黃崑崙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院長

    農業部轉基因生物使用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副主任

    黃崑崙:比如我看到一些草莓,那個草莓長的很大,長的快接近蘋果和梨那麼大的個頭,作為我們平常來講,這個是很難接受的一個事情。

    食品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這是目前決策者乃至普通民眾的共識,而食品安全的監管也是備受關注。 那麼,之所以會出現像“瘦肉精”、“地溝油”、“染色饅頭”等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問卷調查顯示,有17.9%的被調查者認為原因是我國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讓有些人鑽了空子並且抱有僥倖心理。而85.7%的被調查者認為,不法企業的暴利誘惑和道德淪喪,是出現造成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

    邊振甲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

    邊振甲:有50%的利潤,他可以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他可以踐踏一切人間的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潤,他可以冒著被斬首的風險。

    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蒲長城認為,在暴利誘惑之下,必然有不法企業鋌而走險,關鍵要法律、制度和監管層面給他們戴上緊箍咒。

    蒲長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

    蒲長城:我們現在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監管能力不適應,監管措施不到位,也給這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在調查中,有8成以上的被調查者認為,利益驅動和道德淪喪是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對於食品安全監管難的問題,被調查者又是怎麼看的呢?問卷調查顯示,認為是誠信不足的佔到了53.6%,認為是媒體過度炒作的佔到了32.1%,認為是政出多門和標準不清晰的分別佔到了25%和7.1%,而認為監管不力的佔到了60.7%。從這個調查結果不難看出,監管不力和誠信不足,是目前民眾對於食品安全問題不滿的最主要原因。

    蒲長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

    蒲長城:不誠信問題,是一個非常突出情況,非常突出的問題,近年來我們各級質檢部門,查辦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違法案件,幾乎每一個案件,都有生産者故意違法違規的問題。

    王東峰 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副局長

    王東峰:儘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根本上講,既有道德誠信缺失的問題,也有責任落得不是的問題,

    陳嘯宏 衛生部副部長

    陳嘯宏:如果按照法都能夠落實到位,現在我們的食品安全的狀況,應該更好一點,所以我的理解,目前的狀況的原因就出在法的落實還不到位,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個現象,認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選擇“加大對違法企業曝光力度”的人最多,佔到了被調查者的86.7%,其次是選擇“重典治亂,加強相關法規力度”和“加強生産者教育和自律”的佔到了82.1%,選擇“相關部門加強監管”的佔到了67.9%。也就是説,絕大部分的被調查者贊成,用加大曝光力度和法律懲處力度的辦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那麼,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究竟方向在哪呢?

    陳曉華 農業部副部長

    陳曉華:我們現在的食品安全的監管的能力和水平,遠遠落後於我們面臨的形式和任務的需要。我們過去都沒有吃飽,主要的力量是為了吃飽的問題,我們發展的很快,現在吃的安全的問題,擺在了突出的矛盾,我們人員的配備經費的安排,包括科研的力量都遠遠不足。所以我們現在是需要補課,要補掉這個短腿。

    蒲長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

    蒲長城: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根本解決或者説整體安全水平不斷提高需要採取綜合治理措施,比如説食品生産加工者不守法,如果你的法典嚴到他不敢去違法,如果你的監管有利達到違法的成本會很高。那麼就能解決我們通常所説的打不疼,打不死的問題,他還敢違法嗎?

    主持人:客觀講,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很多,但監管不力也是各個部門都認可的原因之一,既然認識到了問題,那麼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廣告之後,我們來聽聽各方面的意見。

    主持人:歡迎回來,前面我們看到,對於食品安全業內人士分析了諸多的原因,這些分析澄清了一些誤區,還原了一些問題的真相,讓我們對食品安全的現狀有了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但歸根到底,老百姓期盼的還是日常生活中能夠買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如何來滿足老百姓這其實一點也不算高的願望呢?

    食品安全涉及的諸多環節中,哪些是消費者最擔心的呢?從調查問卷統計結果來看,在食品安全涉及的標準制訂、種植養殖、食品生産加工、流通四個環節中,選擇種植養殖環節的佔到了64.3%。

    高丹丹 朝陽區衛生局衛生管理所所長

    高丹丹:我認為應該是從源頭來管。

    許文濤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

    許文濤:從這裡面選的話,現在主要是農藥殘留問題。

    那麼在整個食品産業鏈條最初的種植養殖環節中,關於農藥殘留的檢測,國家監管部門是怎麼進行監督管理的呢?在中國政策論壇現場,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負責人透露,事實上我國蔬菜果類安全檢測合格率已和發達國家相當。

    顧寶根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

    顧寶根:去年前年蔬菜合格類達到96.8%,比2009年提高了0.4%,今年第一季度蔬菜和果類合格率 達到97.1%,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這個水平根據國外發表數據與國際發達國家水平是相當的。

    那麼這一檢測是如何做出來的呢?檢測是否科學準確呢?記者來到了農業部農藥檢定所。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工作人員:今天我們測定的是黃瓜中的氯丙釉的殘留量,氯丙釉就是現在説的膨大劑。

    經過對20克黃瓜樣品進行萃取和提純,黃瓜已經完全液化,表面的農藥被溶解在有機溶液裏面,通過過濾以後,再進行濃縮。

    宋工程師:這個圖譜是我們剛才這個黃瓜樣品最後測定的一個圖譜,通過這個圖譜來計算這個黃瓜中氯丙釉的殘留量是0.015,我們的國家標準是0.1毫克每千克,沒有超過國家標準,而且這個殘留量比較低。

    記者:0.015殘留量可以放心吃嗎?

    宋工程師:那是肯定可以放心吃。

    檢定所負責人告訴我們,農業部系統的檢定所對普通消費者開放,任何消費者都可以到這些部門進行委託檢測。

    顧寶根 農業部農藥檢定所副所長顧寶根

    顧寶根:一個是各地的各省市農産品質量檢測中心,還有就是各省市的農藥鑒定管理機構,為老百姓服務的。

    記者也注意到,雖然這一道題是單選題,但還是有12名參與調查人員在種植養殖環節外還選擇了生産加工環節,還有6人甚至選擇了全部四個環節。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認為,由於食品安全監管按照生産、流通、銷售等環節分屬不同部門,確實存在信息不通、銜接不暢的問題,導致各環節之間都有可能出現問題。

    劉佩智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劉佩智:種植養殖從農業部開始,生産製造加工從質檢總局開始,流通領域裏在工商部門,到了餐桌上在食品藥品局。因此職責不清的問題,銜接不緊的問題,以及出現了問題呢,相互有點推卸責任的問題,這都是存在的。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王東峰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邊振甲也坦承,單純依靠某一部門的監管,確實在人員及經費投入,機構設置上難度較大。

    王東峰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王東峰

    王東峰:各級的工商機關和基層工商所承擔著103部法律,201部法規,124部行政規章。總共428部法律法規和規章的監管執法任務。

    事實上,在部分發達國家,食品安全監管正逐步由多頭監管向集中監管過渡,從食物鏈重點環節監管轉向食物鏈全過程監管,從以政府部門監管為主轉向重視發揮社會力量。各國在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上越來越趨向於走兼併、垂直、高效的管理構架,強化監督管理和科技投入,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加強對消費者進行宣傳教育,倡導由政府、企業、學術界和消費者共同保障食品安全的新型監管模式。美國1998年成立了“總統食品安全管理委員會”,協調全國的食品安全工作。英國2000年成立了食品標準局,該局是不隸屬於任何政府部門的獨立監督機構,負責食品安全總體監管和制定各種 標準,每年向國會提交工作報告。面對這一趨勢,法學界人士也建議,在目前我國監管模式很難有根本性變化的前提下,當務之急更應該是探討如何進一步強化和完善。

    李仕春 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李仕春:事實上世界上有很多國家也是採取分段管理的模式,並非説分段必然管理弊大於利,或者説一定是需要我們廢除的。我們的任務或者我們當前所能夠做的應該是如何完善它,其避免它可能産生的消極的後果。

    那麼如何強化和完善監管呢?在中國政策論壇上,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指出,抓好食品安全關鍵是要把分兵把口和協調機制配合起來,實際上現在已經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機制,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必須要依法、科學和公開。

    陳嘯宏 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

    陳嘯宏:既然事已經出了,食品安全人人關心,就要及時地信息發佈,告訴社會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危害,政府準備怎麼解決,也就是説,告訴大家出了什麼事,政府正在幹什麼,也讓社會公眾自己知道該幹什麼該怎麼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蒲長城指出,監管食品安全要落實責任,形成合力,廣泛參與,同時要信息公開,發動全社會參與,解決對違法企業打不疼、打不死的問題。

    蒲長城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

    蒲長城:那麼我們這些履職的工作要讓老百姓知道,讓群眾知道,大家能夠監督,所以説落實責任。行政合力的話,就是我們和監管部門和社會,消費者和生産企業包括媒體和大家都形成一個合力。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劉佩智指出, 我國登記註冊的食品生産加工企業有44萬8000家,其中十個人以下的小作坊小工廠佔了80%。登記註冊食品經營單位有323萬家,提供餐飲服務的單位有210萬家。種植養殖環節依靠的還是兩億多分散農戶。誠信缺失,監管不到位,是食品安全主要原因之一,但根本的原因,還是食品産業發展方式落後 。

    劉佩智 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

    劉佩智:推動食品産業規模化、産業化、 標準化的建設,我覺得呢,這是解決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

    主持人: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也就是天大的事。如何讓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也成為城市的管理者面臨的一道重要的課題。我們也看到一些城市已經開始實實在在地制定措施推動食品安全管理更上一層樓,一起來看看他們是怎麼做的。

    近一段時間、山東、廣東、上海等地先後成立食品安全委員會,強化食品安全監管。上海市市長韓正23號表示,要用最嚴厲的措施,確保上海成為全國食品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韓正 上海市市長

    韓正:上海必須實行最嚴的執法,最嚴的監管,最嚴的準入,最嚴的處罰,最嚴的問責,這就叫最嚴的措施。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上海人民。

    韓正説,特大型城市食品安全保障任務更加艱巨,要通過明確嚴格的分工,構建無縫銜接,消除盲點的管理格局。

    沈曉明 上海市副市長 上海市食品安全委員會主任

    沈曉明:那麼食品安全委員會成立之後,它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代表市政府制訂一系列可能出現監管空白的界面的監管責任,市政府賦予食安委一定的裁決權,食安委説了,這件事情誰管就誰管。這樣就避免互相扯皮。

    上海市已明確,要把食品安全列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內容,嚴肅查處食品安全監管中的失職、瀆職行為。

    韓正 上海市市長

    韓正:不斷提高違法成本,重拳出擊,依法懲治,讓違法分子付出更高的代價。還有付不起的代價,要有威懾力。

    而在江西省新餘市,強化監管已經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三年來,江西省有關部門先後多次對新餘市肉類、蔬菜基地進行明察暗訪,結果表明,新餘市的蔬菜抽驗合格率均為100%,市場隨機抽取的豬肉、牛肉樣品經省級部門檢驗,合格率均為100%,全市食品總體合格率達到96.36%。

    萬筱明 江西省新餘市副市長

    萬筱明:每年拿出100萬專門用於食品安全的創建工作。就是這100萬,一個是用與評價性抽驗,專項檢查,工作經費,到現在一直列入財政預算,就是作為每年都給的。

    2008年,新餘提出創建全國食品安全城市,財政專門投入資金,各部門綜合協調。對食品企業設立紅黑榜,對進入黑名單的定期曝光,對紅名單則在資金、項目上傾斜。對優秀個體食品從業人員給予貼息貸款。針對各監管部門之間的銜接難題,新餘通過經費和績效考核兩項舉措較好地解決。

    萬筱明 江西省新餘市副市長

    萬筱明:我們不是有一定的經費嘛,我們誰幹的活多,我們政策導向就給誰,那就是誰積極性高,就是你檢測的,上去檢測的多,我們政府有經費給他,讓它有錢來幹活,我覺得這個國家還要加大投入。

    半小時觀察:

    我想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再多説了。而對於中央政府和各地整治食品安全的決心和措施,相信我們也能看到越來越多。如何跳出發生問題、治理、淡忘、再發生、在治理的怪圈,這個惡性循環,關鍵的突破在於建立日常化、無縫銜接的治理機制,同時需要改善現有的管理體制。除了監管部門之外,我們更需要發動全社會的參與,鼓勵普通的公民、民間的組織都參與進來,賦予他們舉報和監督的權力。更重要的是解決食品安全絕不能只著眼于食品行業,如何為中小業主創造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在稅費、服務商給予扶持,避免劣幣驅逐良幣。如何對成長起來的企業扶優懲劣,甚至從更大層面説,重塑全社會的誠信和道德體系,都需要從機制和體制上進行探索和突破。我們衷心希望,關於食品安全方面的負面新聞能夠越來越少。

    結束語:

    好,我們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收看。您有什麼好的線索和建議可以發至我們欄目的QQ83083,稍後,請繼續關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其他節目,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