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男子中學"的概念衝擊與執行困境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5日 12: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男子中學”的概念衝擊與執行困境作者:楊朝清男生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偽娘現象”正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近日,上海有關方面正在醞釀打造第一所“男子中學”。此事引發爭議,有聲音對“用性別隔離的方式圈養弱勢群體”的做法表示質疑,但也有人對改革的嘗試給予肯定。(4月4日《新京報》)

  事實上,開展性別教育,上海方面並非第一個“吃螃蟹”。今年2月,鄭州十八中試行新校規,出臺“陽剛男生”和“秀慧女生”標準,並評選出44名符合規定的學生。而近幾年來,“淑女學堂”也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如雨後春筍散佈在許多個角落,引來不少趨之如騖的大學生和職場白領。

  從過往的經驗來看,“性別教育”的消息一經傳出,都會揮發著五味陳雜的氣息。一方面一如既往地帶給人們視聽衝擊,另一方面也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執行困惑——徒有其表、流於形式。“男子中學”的新鮮出爐,同樣擊中了社會痛感,引發了公眾關於“男孩女性化”新一輪討論和反思。

  詳實的數據,生動的案例,為“男孩女性化”提供了鮮活的注腳。中國男孩的體質逐年下降的趨勢已經是無可爭議的現實,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男孩比女孩的情緒更加脆弱。“偽娘”的大行其道,讓“陽剛男”成為一種稀缺“品種”,成為可遇不可求的“稀罕物”。追根溯源,在於“男生危機”的背後,隱含著社會結構的新變化。

  與傳統農耕社會相比,現代工業社會在勞動分工、社會結構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大量的女性從家庭中解脫出來,在職場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積極參與到公共生活中來。職場不再是男性“一個人的舞臺”,家務也不再是女性“一個人的任務”。在社會分工細化、性別融合加快的背景下,“中性化”便應運而生,成為一種社會現象。

  但,這並不意味著,“中性化”理應成為社會生活的常態,成為性格塑造的主流。性別教育作為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就在於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和角色規範,一言以蔽之,即“有所為有所不為”,男孩有男孩的“腔調”,女孩有女孩的“模樣”。只有性別教育“到位”了,性別角色錯亂才會“退位”,性別認同才會回歸,“不男不女”才會煙消雲散。

  因此,我們在肯定教育機構傾聽民聲、關注民意的革新之舉,體驗視聽衝擊的同時,也應該把關注的目光更多地停留在如何走出性別教育的執行困境之上。但願,“男子中學”能夠不畏人言,不囿于先例,不流於俗套,勇於嘗試,敢於“試錯”,為缺失的性別社會化教育進行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  

熱詞:

  • 男子
  • 性別教育
  • 男子中學
  • 肯定教育
  • 男孩
  • 男生
  • 試錯
  • 退位
  • 模樣
  • 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