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珍惜文化名人 為城市“留魂”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4日 0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今年是鄧拓誕生100周年。鄧拓生辰前夕,筆者前往他的故居福州市烏山腳下的道山路第一山弄,只見有幾個工人正在為鄧拓生辰的紀念活動清理院落環境,故居大門因此而關閉。雖然無功而返,我卻了解到紀念活動的重頭戲是舉辦主題詩會,按鄧拓作品《頌山茶花》七絕詩原韻創作作品,他的《山 茶》折枝詩亦將在詩會上吟唱。

  鄧拓是福州鄉賢、文化名人,生前酷愛山茶花。1960年初春,鄧拓在病中寫有一首《頌山茶花》。1962年3月,鄧拓在《人民日報》發表散文《可貴的山茶花》,對其詩由來作了注解。看到病榻前的一盆山茶花有一朵鮮艷的花兒被碰掉了,他覺得可惜,就把它拾起來,放在原來的花枝上,借着周圍的花葉把它托住。經過20天的時間,它還沒有凋謝。作者深為山茶花“斷骨留魂”的強烈生命力所感動,揮筆寫下了“紅粉凝脂碧玉叢,淡粧淺笑對東風。此生願伴春常在,斷骨留魂證苦衷”的詩句。這既是抒懷明志,也是鄧拓風骨的真實寫照。誰曾料想,就在文章發表4年之後,一場政治風暴襲來,鄧拓遭到衝擊,成了“文革”中的第一個自殺者。但他卻為人世間留下“堅持真理,嫉惡如仇;鐵骨錚錚,寧折不彎”的精神品格和《燕山夜話》、《三家村札記》等諸多華彩文章,真正踐行了“斷骨留魂”的人生理想。

  在鄧拓百年誕辰之際,福州市在最具文化底蘊的三坊七巷舉行主題詩會,並以鄧拓的代表作《頌山茶花》原韻創作,應當説,把握了鄧拓的精神主旨,繼承了鄧拓之魂。更有創意的是,活動主辦方還按閩都古代傳統方式擺設“詩鐘”道具,進行“折枝詩”的創作展示,以文化形式懷念文化名人,從而為這個活動增添了地方特色,再現了福州歷史人文的沉響。

  “三山兩塔”是福州老城區的地理坐標,與烏塔毗鄰的鄧拓故居,早在1994年就為福州市政府所修復,隨後辟為鄧拓紀念館。而筆者作為福州人則是第一次光臨。這固然有個人的原因,但與社會環境不無干係。對於文化名人,我們總是習慣於到了他們的生辰或忌日,才想起要去紀念。除了紀念活動,我們平時還能再做些什麼呢?

  都説城市建設當以生態為基,文化為魂,而文化名人則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資源,他為城市“留魂”。保護文化名人資源就是維護一座城市的文化命脈,珍惜文化名人遺跡就是賡續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文化名人資源還是塑造城市文化個性的底色,確立城市文化特色的基因。堅守和傳承文化名人資源,對於當前的城市化進程尤有針對性。

  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文化底蘊的城市,之所以給人以歷史文化的厚重感,不光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稱的“三坊七巷”,最近的考古發現又為三坊七巷的“唐宋格局”增添了實證。在“三坊七巷”的方寸之地,自唐代以來就出過70多位文化名人,可謂人文淵藪,英才輩出,地因人而靈,人依地而傑。但凡歷史建築的群落中,大都有文化名人的支撐與維繫,不然的話,就不可能生生不息,走得那麼遠。

  城市化進程在加快,大規模城市建設、大範圍城市更新、大力度城市環境整治已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與一片“大”聲相伴的是大拆大建。希望各地更加重視為城市“留魂”,傳承和創新文化名人資源,讓歷史文化名人安居故里,讓其思想資源、文化遺産薪火相傳,不斷增強公眾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這不僅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擔當,也是為了城市未來的生活更加美好!

熱詞:

  • 文化名人
  • 鄧拓
  • 城市更新
  • 文化自覺
  • 三坊七巷
  • 文化底蘊
  • 城市文化
  • 留魂
  • 頌山茶花
  • 燕山夜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