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軍事圖文 >

【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第一集:火星在閃爍

發佈時間:2011年06月29日 14: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時間跨度 1924——1943

    本集題記: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了不當亡國奴,我改叫火星”

    ——曹火星

    2011年6月,一場大型演出活動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

    整場演出的壓軸節目,是老區群眾、英烈的後人和著名演員一起,合唱《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

    這首熟悉的旋律在西柏坡再次響起,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不僅因為西柏坡是一塊紅色聖地,還因為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曹火星就是一位平山人。

    讓我們沿著曹火星的成長足跡,走進這塊神奇的土地,探尋在抗戰期間這個“紅色文化搖籃”創造出的一個個傳奇……

    (太行山巍峨全景 平山小調起)

    一座座山來一道道梁,哥哥我走在山坡上。駝梁高啊滹沱河長,平山就是我的家鄉。)

    平山,地處河北省西部,太行山東麓,歷史悠久,景色秀麗。早在明清時代,以沕沕(hh)水瀑布為代表的平山“八大勝景”,就馳名河北內外,成為文人墨客的絕好去處。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軍的鐵蹄踐踏了華北平原。平山失去了往日的寧靜和秀麗,一個13歲的平山少年也失去了就讀中學的機會。

    他就是平山縣西崗南村的曹峙。

    1938年,是中國農曆的虎年。似乎是為了驗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老話,這一年的大年初二,14歲的曹峙做出了自己一生中的第一個決定,悄然離家向西走去。

    曹峙到達的地方是平山縣的洪子店鎮。共産黨領導的平山縣農會就設在此處。曹峙承擔了為農會創辦的《烽火報》刻寫蠟版的工作。

    曹峙邁出的這一步,實現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次歷史性跨越:從一個農村孩子變成了抗日戰士。

    此時的曹峙或許並不知道,他的家鄉平山已經成為晉察冀邊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之一,享有“抗日模範縣”的美譽。由平山子弟組成的平山團也已經在八路軍中赫赫有名。

    1937年10月,八路軍120師359旅旅長王震率人徵兵,來到了平山縣。平山人報名參軍的熱情大大出乎王震的意料。

    原來,1931年夏天,平山縣就在霍賓臺村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八路軍到來之前,黨支部就已經組織起60多人的抗日遊擊隊,其中共産黨員就有15人。

    八路軍徵兵人員一到,該遊擊隊被編為了第一連。這支隊伍走一村帶一村,走一路號召一路,不斷有人主動加入到隊伍中來。33天時間裏,一個連就變成了1700多人的一個團。

    著名戰地記者沙飛在一篇通訊中這樣記載了平山八區志願義務兵入伍大會的情景:

    “入伍新戰士共有一百六十五人。其中有十七個是由他們的父母、四十二個是由他們的妻子、六個是由他們的兄弟、姊妹親自歡送來入伍的。還有六個人是三對親兄弟,他們是一齊攜手來入伍的。他們前呼後應,擁擁擠擠,就像一支人馬的河流,滾滾地向一起匯流。”

    (平山小調歌聲起:最後的一尺布,用來做軍裝,最後的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後的老棉被,蓋在了擔架上,最後的親骨肉,送兒上戰場。)

    14歲的曹峙就在這一片紅色沃土中吸取著營養,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38年4月,平山縣委發起成立了文藝宣傳隊。曹峙從縣農會調到了文藝宣傳隊。

    採訪王雪波

    王雪坡:他是先到了農會,後面我們去把他們這邊青年們都弄到劇社來了,他是第一批,第一批到劇社的。他挺能幹。 

    最初,文藝宣傳隊只有9個十幾歲的孩子,而且是清一色的男孩。演出遇到有女角的戲,只能男扮女裝。

    因為曹峙年齡小,還沒變聲,長得白凈好看。所以宣傳隊表演節目時,曹峙一直在各齣戲裏扮演少女、少婦,成為劇社有名的“坤角兒”。

    採訪王雪波

    記者:他那時候演女的演得像不像?

    王雪坡:像,那時候農村女同志也好演,穿上個衣服,留的長頭髮,下面群眾不知道,説這有女同志,不可能吧,以後大家都,一演出都特別去看,最後才知道,這是個男孩子。

    隨著影響的不斷擴大,文藝宣傳隊正式更名為“鐵血劇社”。1938年夏天,張學明、張月如兩位女學生從敵佔區來到了平山,參加了鐵血劇社。從此,劇社有了真正的女演員,曹峙“男扮女裝”的歷史也到此結束。

    曹峙和鐵血劇社的戰友們,走遍了滹沱河沿岸的山山水水,歌聲也唱遍了每一個村莊,深受群眾歡迎。抗戰軍民把鐵血劇社親切地稱為“咱們的劇社”。

    採訪王雪波

    王雪坡:不説是你們鐵血劇社,不是説,他們説咱們縣的劇社,咱們的劇社。

    1938年6月4日,晉察冀邊區《抗敵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艱苦鬥爭中壯大起來的平山“鐵血劇團”》的通訊,其中寫道:“ ‘五卅’紀念日,該團一天時間下鄉演出兩次。第一次在郭蘇鎮,觀眾約四、五千人。他們的演技雖稱不上精湛,但劇情甚合百姓的口味,所以深受群眾歡迎。” 

    當時的平山縣,村村有劇社,社社有演出,成為了聞名各個抗日根據地的一道特殊風景。柴莊劇社就是其中的一例。電影《白毛女》的編劇楊潤身就是這個劇社的創始人。

    柴莊劇社社長楊潤身

    楊潤身:這個柴莊村是很有名的,鄉村文藝旗幟,就是在邊區裏邊算是鄉村的文藝旗幟,是一面旗幟。

    當時的楊潤身身兼學校教員、劇社社長、編劇、導演等多種職務。這裡就是他的宿舍、教室兼排練場。

    因為表演的節目都來自群眾身邊的真人真事,所以在演出過程中,經常發生演員因表演不真實,中途被觀眾替換下場的趣事。

    楊潤身:我就舉一個例子,一個演老頭的,演得不像,一個真的老頭63了,就X劇團,他説起來,我來演,他演得特別像,因為自己本身就是個老頭,演得非常好,人們都給他鼓掌,走到哪哪給他鼓掌。

    記者:他臨時把演員給替下來了。

    楊潤身:替下來了,起開,我來演。

    當時平山縣委經常組織劇團之間的演出比賽,柴莊劇社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楊潤身至今還記得劇團拿到第一名錦旗時的情景。

    楊潤身:拿了這個旗子,是柴莊最老的老人接受了這個旗,獎勵的時候,他跑到臺上去拿這個旗,他拿了這個旗是下著雨那天,他跑回柴莊以後,他拿這個旗子,全街裏叫每一家都看一看,我們得了第一了,好神奇。

    記者:冒著大雨?

    楊潤身:冒著大雨,我們得了第一了,我們得了第一了,全村地走,然後把這個旗子插到一棵樹上,插了三天。

    在柴莊,楊潤生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理想和才華,這裡也成為他一生魂牽夢縈的地方。

    2011年的春天,85歲高齡的楊潤身又回到了柴莊。他又一次見到了當年的學生們,又一次見到了村前的大槐樹。

    這棵大槐樹見證了柴莊劇社的光榮和自豪(光輝與成就),也為平山留住了一段紅色歷史。

    【片花】

    1938年底,鐵血劇社興起了一股改名熱。14歲的曹峙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個決定。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的第二個年頭,劇社裏的熱血青年為了表達自己與日寇血戰到底的決心,參照鐵血劇社的名稱,改的名字中都帶有一個“血”字。

    採訪王雪波:

    王雪坡:過去我叫王路(音),後面改成王血波,就是鐵血劇社的血,波浪的波,後來王血波以後,才改成王雪坡。

    小曹峙思來想去,既然這麼多人都帶個“血”字,自己就乾脆加個“火”字,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於是,曹峙正式改名為曹火星。 

    1939年初,鐵血劇社迎來了齊家五姐妹。這五姐妹大的不過十一二歲,小的只有9歲。 

    採訪肖雲翔

    肖雲翔:齊家五姊妹,她們當時搞宣傳工作,在臺上跳舞,打霸王鞭,非常活躍,輔導別人,非常活躍。

    在齊家五姐妹中,齊玉珍演戲最早。演出中,她經常和曹火星扮演小兩口。日後這兩位年輕人産生了感情,結為了真正的夫妻,在鐵血劇社留下了一段佳話。

    鐵血劇社一天天地發展壯大,1939年底,劇社已經發展成了 30多位男女隊員組成的劇團。 

    因為處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有人提出減少劇社人員的建議,縣委書記王昭卻不同意。他只説了這樣一句話:一個鐵血劇社能頂得上幾百人的抗日隊伍。

    鐵血劇社被保留了下來,但如何儘快提高全體演員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水平,成為了平山縣黨組織十分關心的問題。

    恰在此時,華北聯合大學經過3000里長途跋涉到達晉察冀邊區。華北聯大由延安魯藝、陜甘寧公學院青訓班、工人大學一部分師生員工合編而成。

    平山縣的元坊村,是華北聯大的總部所在地,聯大校長成倣吾也在此居住。

    成倣吾後來在《戰鬥中的大學》一文中這樣描述了對平山的印象:“晉察冀,真不愧是模範的抗日民主根據地!物産豐富,秩序良好,群眾有組織,有文化教養,都遠遠出乎我們的想象。”

    當時的平山根據地,不僅活躍著華北聯大文工團、抗敵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等專業文藝團體,還匯聚了大批的文化名流,被譽為晉察冀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平山縣文聯副主席付鋒明,也是一位美術師。幾年前,他開始為當年戰鬥在平山的文化名人繪製木版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他的作品,共同認識一下這些文化大師們:

    周立波:長篇小説《暴風驟雨》作者。

    周巍峙: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十里長街送總理》曲作者,曾任全國文聯主席。

    巍巍:小説《誰是最可愛的人》作者。

    鄧拓:著名史學家,曾任《人民日報》社長、總編輯。

    沙飛:人民軍隊第一個專職新聞攝影記者,《晉察冀畫報》創始人之一。

    田華:電影《白毛女》喜兒扮演者。

    王莘:歌曲《歌唱祖國》詞曲作者。

    盧肅:歌曲《團結就是力量》曲作者。

    孫犁:小説《白洋淀紀事》作者,“荷花淀派”的創始人。

    大批文化大師齊聚平山,為這塊紅色的沃土又增添了新的活力,華北聯合大學的到來,更為鐵血劇社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

    1940年1月,鐵血劇社的30多位隊員整裝集合,來到了華北聯大文藝學院所在地土岸村。文藝學院內設戲劇、音樂、美術、文學等係,學院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和愛好,把大家分配到了不同的係。

    採訪王雪波1

    王雪坡:我是學戲劇,火星到那去學音樂。到聯大才把我們才分開,搞音樂的,搞戲劇的,搞文藝的,搞美術的,在那專門學習。

    當時,音樂系的主要課程有作曲、和聲、樂理、指揮和唱歌。這是曹火星有生以來第一次正式學習音樂。他和戰友們都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採訪張學明

    張學明:那時候自己努力,跑那個棒子地裏,大熱天鑽到那棒子地裏去識譜,拍,拍得腿都紅了,那麼拍,識譜,自學吧,自學識譜。

    記者:學習的熱情。

    張學明:特別高,那都是把腿,把手都拍紅了也得唱,也得學唱,熱情特高。

    經過8個月的專業學習,他完成了自己第一首作詞、作曲的抗戰歌曲《上戰場》。石家莊廣播電視臺創作的廣播劇《火星璀璨》這樣再現了當時的情景。

    據粗略統計,從華北聯大學習歸來後的七個月裏,曹火星所在的鐵血劇社共創作劇本32個,歌曲21首,演出數十場,足跡遍及平山的各個角落,為振奮人民精神,鼓舞抗日士氣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這年春天,鐵血劇社迎來了3週年的生日。

    1943年4月,鐵血劇社正式更名為群眾劇社。

    這一年,曹火星、張學明等3人組成的小分隊,從晉察冀邊區總部所在地阜平出發,跋山涉水來到了霞雲嶺的堂上村,參加了當地的群眾運動和遊擊區政治工作。

    就是在這裡,曹火星迎來了他音樂創作史上的第一個輝煌,創作出了一首不朽的頌歌。

    這一年,他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