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鄧拓之子鄧壯談記憶中的父親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3日 2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自1986年起,鄧壯已20余次回到父親鄧拓的故鄉——福州。越靠近,就越了解父親。

  “父親是新聞工作者、政論家、歷史學家、詩人和雜文家。然而,他去世的時候,我才13歲。而後的數年間,父親的故事經由他人之口,像電影一樣快速地閃過我的面前。父親,于我而言,就像薄霧中遠遠的高山。”鄧壯説,1986年5月,在父親逝世20週年之際,他第一次回到福州。

  “那次,是應邀參加‘三山詩社’自發組織的‘懷念鄧拓詩會’。詩會皆用鄉音吟咏。先是播放父親用福州話吟唱自己詩作的錄音。接著,現場的詩友們以‘懷拓’作折枝詩,步韻和詩。”

  “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福州文化。”聽著錄音機裏父親既熟悉又陌生的聲音,聽著現場詩友們深沉而婉轉的吟唱,時任《北京晚報》記者的鄧壯被真誠的鄉音深深感動,揮筆寫下散文《榕城第一山房的吟詩》。他用如泣如訴的筆觸,真實地記錄了這次不尋常的詩會。“我佇立在父親出生的木樓旁,看著密布在墻上飄動著的詩篇,視線模糊了。我聽到身邊一些老人低低的啜泣聲。母親是個堅強的人,但這時,淚水也從她的面頰上流下來了……”

  “音律和感情,是共通的,不分語言。”鄧壯説,自己雖聽不懂福州話,卻被吟唱者的表情、音調、韻律深深打動。

  在他幼年的記憶裏,父親濃厚的鄉音常常縈繞耳畔。“1955年,父親訪問蘇聯回國後買回一台老式錄音機。之後,每到春節的家庭成員聚會上,父親最拿手的節目就是用鄉音吟唱詩詞,現在才明白,這是他懷念故鄉的一種方式。”

  “鄉音不改,心繫故土。”鄧壯説,父親常用福州的別稱“左海”為筆名,寄託的正是濃濃的故鄉情結。

  1963年2月,福建工藝美術展覽在北京展出。鄧拓參觀後,不禁賦詩一首“榕城奇巧早揚名,木畫石雕漆寫生。藝術繁榮新世紀,一絲一縷慰鄉情。”

  “其實,父親在福州的時間並不長。”鄧壯介紹,1929年夏,17歲的鄧拓隻身前往上海求學。公開身份是大學生的他,實際上卻是中共地下黨員。1933年,被敵人抓捕後又被家人保釋的鄧拓,終於輾轉回到福州。然而,僅僅呆了3個月,為了革命事業,他又再次離開家鄉。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過。1964年,鄧拓曾寫了一首詩,贈中學學友傅衣淩,“三十年前賦遠遊,八閩山水少勾留。只今解放新時代,回首鄉園喜有秋。”

  “父親的心願,我要替他完成。”2004年,鄧壯再次回到福州,來到“第一山房”。他親自為修葺一新的鄧拓故居布展。“我把父親用鄉音吟唱詩詞的錄音資料刻成CD,在展覽的最後播放給遊客聽。”

  “在父親身上,我感悟到了福州文化的影響。”福州是一個受過血與火洗禮的英雄城市,有許多歷史名人的古跡。于山白塔下的戚公祠、城南閩江邊上紀念抗擊法國侵略軍死難者的昭忠祠、文天祥抗擊元軍的土炮臺、“左海偉人”林則徐祠堂,都是鄧拓年少時足履常至之地。

  “一次次探訪故土與故人,我眼前的薄霧漸漸消散,慢慢看清了高山,也一步步走近了高山。越近,就越覺山的偉大。”在鄧壯眼中,父親就是那座巍峨矗立的高山。(記者 林姍)

熱詞:

  • 父親
  • 鄧壯
  • 鄧拓
  • 1986年
  • 1933年
  • 吟唱
  • 畫石
  • 詩會
  • 榕城第一山房的吟詩
  •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