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最新研究表明:馬鹿洞人為古人類中少數民族(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18: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馬鹿洞遺址”全貌。 新華社記者 顏牛攝

  中國和澳大利亞古人類研究者聯合攻關的關於雲南“馬鹿洞人”的最新研究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 綜合卷》上發表。沉寂20多年後,距今萬年的“馬鹿洞人”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中澳學者認為,“馬鹿洞人”可能代表著一種過去未知的新的人群;雖然不能明確認為是古人類一種新的種群,但至少是同時代人類種群中的一支新的旁支或亞種,可喻為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中的“少數民族”。

  發現

  23年前發現“馬鹿洞人”

  “馬鹿洞人”最早也被稱為“蒙自人”。1989年5月的一天,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郊的文瀾鎮採石場,鎮文化站工作人員李福順偶然發現一處動物骨骼化石遺址。

  同年8月至9月間,經過10余天的搶救性發掘後,雲南省博物館研究員張興永帶領的團隊收穫頗豐:除了一具較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化石之外,還有3件頭骨化石碎片和人類下頜骨、牙齒化石,以及大量灰燼、燒紅土、柴炭、燒骨炭、獸骨等各類化石。由於洞中發現了大量大型鹿類化石,考古隊員將遺址命名為馬鹿洞,在此曾經生活的古人類被命名為“馬鹿洞人”。

  張興永等專家發現,雖然在腦容量較大、頭骨較長等方面的總體形態體現出晚期智人的特點,但“馬鹿洞人”眉脊發達、頭骨較厚且扁平等原始特徵卻讓人費解,與更原始的早期智人有相同之處。張興永等認為,“馬鹿洞人”遺址時代距今1萬年左右。根據遺址出土的工具來看,當時已有用鹿角磨成的角鏟、角錐和石錘、手錘及石英石切割器等,使用痕跡明顯,因而被定性為“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他們在山洞中過著以狩獵為主的生活。

  不幸的是,張興永因積勞成疾于1993年去世,之後“馬鹿洞人”的研究陷入“塵封”。

  結論

  古人類中的“少數民族”

  2008年中澳研究人員聯合重啟對“馬鹿洞人”以及與其同期的廣西“隆林人”的研究。中澳學者測定得出結論,“馬鹿洞人”生存于距今14500年至11500年間。採用與各地發現的智人數據比對分析等多種手段,他們認為“馬鹿洞人”兼具遠古人類和現代人類的某些特徵,即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鑲嵌特徵,驗證了張興永等學者的觀點。

  但不同於張興永認為鑲嵌特徵屬群體中的個體差異現象,中澳科學家認為,鑲嵌特徵屬於人類種群差異,或可能代表著一種過去未知的新的人群;雖然不能明確認為是古人類一種新的種群,但至少是同時代人類種群中的一支新的旁支或亞種,可喻為舊石器時代古人類中的“少數民族”。

  距今約1萬年前,已是人類從狩獵採集時代向農耕時代過渡的時期。同為“馬鹿洞人”研究項目中方組成員的吉學平表示,兼具早期智人與晚期智人特徵的“馬鹿洞人”的存在表明,在古人類時代,現代人在東亞地區起源和演化要比先前所知的更為複雜,人類進化的多樣性在那時就已存在。

熱詞:

  • 少數民族
  • 古人類
  • 馬鹿洞人
  • 研究人員
  • 研究項目
  • 中澳
  • 遺址
  • 種群差異
  • 塵封
  • 隆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