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國家非遺(彩調)傳承基地揭牌 朋友來訪可去聽彩調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1日 0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訊(記者 潘登)昨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彩調)傳承基地在廣西彩調劇團揭牌,而精心準備的彩調展示廳當日也舉行了開展儀式。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説,對彩調的最初印象,恐怕是來源於黃婉秋主演的《劉三姐》。其實這個劇種已經有了300多年的歷史,這個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採用桂柳方言表演,後來傳遍八桂大地的鄉野小調,因其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被稱為快樂劇種。而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一優秀劇種,經廣西有關部門申請,該劇種2006年5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年,自治區文化廳將廣西彩調劇團定為廣西彩調的保護傳承單位。

  昨日在小劇場內,簡短的揭牌儀式後,廣西彩調劇團的青年演員們一一登場,表演了《王三打鳥》、《三看新》、《娘送女》等百看不厭的傳統小戲片段。活潑俏皮的方言和輕快的步伐,贏得了現場不少老藝術家和嘉賓們的熱烈掌聲和讚嘆聲。而為了照顧到一些嘉賓不熟悉方言,劇場兩邊還打出了字幕。記者在現場看到,一些不懂桂柳方言的賓客也被逗得哈哈大笑。

  而當天開展的“非遺展示廳”,展品全是從區內各地蒐集而來,內容極其豐富,既有各地彩調簡介等文字資料,以及各個時期留下來用於彩調伴奏的小揚琴、彩調“黃皮書”等珍貴的照片和實物。嘉賓們參觀完“展示廳”後,對彩調的歷史、現狀以及它的藝術形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可能很多市民有這樣的感覺,外地朋友來訪,請吃飯喝咖啡沒有特點,看夜景泡夜店缺乏創意,有沒有什麼能夠代表本土文化,展現地方特色的娛樂呢?去聽聽彩調應該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名詞解釋

  彩調

  俗稱調子、彩調、綵燈、哪嗬嗨等,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説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採茶戲”、“綵燈”,左江、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採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

熱詞:

  • 彩調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展示廳
  • 綵燈
  • 劇種
  • 調子戲
  • 劉三姐
  • 採茶戲
  • 黃皮書
  • 娘送女